真理在他的手中——沉寂的大师庞薰琹
2011-11-26 08:34:00来源:庞薰琹美术馆点击:2967
作 者:马良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博士)
出 版 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第1版《探索·探索·再探索— — 纪念庞薰琹先生诞辰105周年艺术展作品集》
庞薰琹是20世纪中国绘画艺术的杰出大师。他的艺术实践开启了中国艺术的现代之门,使我们与世界同行。他创造了中国画中西结合的形态,将西方的造型方式,融入中国画的语言系统,表达了最民族化的情感与形式。他一生研究学习传统装饰艺术,他的艺术劳动成果使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更深厚,更宽广,更永久。他是中国艺术教育的先驱者,是自民国以来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最主要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开拓者。无论是他的艺术成就还是他对我们民族艺术教育的贡献,他都是近现代以来当之无愧的大师。
然而,庞薰琹这个名字却是沉寂在当今喧闹异常、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视野之外了。对于学艺术的学生他可能只是艺术史教科书上的一个静静的名字,很少会被特别地关注,甚至对于很多从事绘画艺术的人,也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因为时代仍处于纷扰与躁动之中,浮云与尘埃遮蔽着人们的眼睛,看不见他的光芒。他是沉寂的大师。可是他仍在发光,如果我们有足够的高度,我们仍将可以看到他云端之上的身影,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视野,我们仍将看到他云天之外的足印。
庞薰琹1943年在他自己的展览自序《自剖》中写到:“ 没有说过,也没有想过,更没有梦过,我是一个艺术家。有时有人也如此称呼我,不知道为什么使我感到不自然,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是一个平凡的学习者。我将永远地学习,我将永远地不满自己。”
庞薰琹用一生的奋斗与努力、艰辛与苦痛去实现做一个普通人的承诺。他一生踏实勤奋地,真挚诚恳地做到了这一承诺。他的时代是充满暴风骤雨般的天空,是凄风苦雨似的长夜。做一个普通人是艰难的,但他坚守一个普通人的本分,默默地劳作,他立定在大风中,立定在狂潮中,他的身影成为了指引光明的灯塔,他的劳作向凄苦寒夜的人们传播温暖。他总是坚忍不拔地、匆忙紧迫地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庞薰琹说自己一生的命运是洪流吞没的“ 流沙” ,是“ 水底的沙石” ,“ 有一天会被拿来筑成往那光明的境地去的大路” 。他一生总是在“ 一步紧一步地” ,“ 惶恐地” 劳作。他认定做一个普通的人,做普通的工作,惶恐地前行,紧迫地劳作。他沉在时代大潮之底,静静地前行。他立定在风暴狂掠的荒野,坚韧地开垦。大潮总会退尽,风暴总会过去,于是,当第一缕平静的阳光射过来的时候,他的足迹变得耀眼起来,他建起来的家园己经蓬勃起来,他灌溉的绿洲己经蔓延开来。在伟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他是这样地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立定做普通的人,却成为了他那个时代绝无仅有的巨人。
庞薰琹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世家,长于中国古琴之乡常熟,少怀家国情怀,立志复兴民族文化,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人天经地义的道义。这种信念庞薰琹与生俱有,伴随一生,荣辱升沉,不渝不悔。这是我们的这片厚土,这个民族所给予他的文化根性。庞薰琹以一个赤子之心、赤子之情深深地爱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他满怀赤诚地担当着时代的文化道义,他奋力坚守,奋力劳作。他是新时代的开拓者,是新思想的启蒙者,他担当着文化的道义。他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文化的建设上,由于他的顽强坚守与辛勤耕耘,我们的文化家园才不会变成荒漠,由于他的灌溉与守护,我们的文化长河才不会断流。他一生只是专心地做好这一件事,他要把我们民族文化的圣殿还其本来的光彩,把美还其本真。
庞薰琹的艺术人生呈现出清晰的轨迹。他的每一步前进的足迹总是紧密地与时代的激变交织在一起,他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伟大时代之中,而不是在时代的大格局之外。他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精英,肩负着时代文化道义的责任。所不同的是他更加清醒地知道时代的根本需求,他总是那么清醒地、那么冷静地将自己的工作放在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地方。他总是埋着头,踏踏实实地做着事情。他放眼世界,去看我们民族文化的未来,他纵观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去发现真正的价值,他的心贴近最普通的人,去理解他们的根本需求。不管时代变革是如何的迭荡起伏,风云变换,而他自己的艺术脚步却总是毫无旁顾地走在这一条道路上,走向一个方向,从未改变过。他不是时代的呐喊者,搏斗者。他是时代的启航者,引领者,开垦者,播种者。他是凄苦寒夜里的播火者,用细心与耐心把一点点火星燃成大火,温暖一片天地。他是大潮后废墟里的最后一个坚守者,他勤恳奋力地劳作,把家园还给我们。在破坏一切的时代,他却只管全副心力地去建设。他一生从没有站在得意的峰巅,尽显风采,尽享尊荣。但他的艺术却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庞薰琹是中国近现代以来伟大的艺术开拓者。他的早期油画用西方现代绘画语言表达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揭示,艺术风格十分成熟,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来他又用民族的绘画语言形式结合西方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画了一批民族人物题材的绘画和一批笔调精微的风景画、静物画,这些艺术实践在中与西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间艺术与高雅艺术的结合等问题上都实现了完美的统一,成为后世的标范。
庞薰琹从没有刻意地去创造一种风格。早期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运用一种高度单纯与凝炼的形式去表达,使得他这一时期的油画在强烈的现代意味中反而呈现出静穆的古典品质。其后,他画的贵州山民系列、唐代仕女带舞系列、庐山风景系列以及许多静物画,以恬淡自然的形象,极尽精微的笔调,柔和典雅的层次,真切动人的描绘,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这些艺术探索成为近代以来中西结合的最成熟的路径之一。他将民族、民间、传统、现代、东方、西方等艺术元素结合起来。创作出代表这个时代风格的艺术作品,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中的地位。
他坚持走艺术的现代之路,这现代之根是深扎在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因此,他的艺术创造将西方的、民族的、传统的、现代的,如此多样的艺术之美与他内心的美合而为一,他心里对真善美没有丝毫的遮蔽。在庞薰琹的这些创作中似乎很难判断出刻意的在进行这些元素的拼合。在他的艺术里,纠结中国几代人的东西方问题,传统与现代的向题,似乎从来都不曾有过,这些艺术观念的隔阂与冲突,在他的绘画中似乎不曾存在过。他融合得那么自然,那么的天衣无缝。我们今天仍然纠结、执拗于这些问题。显然,庞薰琹的超越与突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可以用多种的方式和多种的话题去研究或者持续地讨论下去,但是根本的问题可能还在于他对待艺术的真诚与纯粹。他所运用的绘画语言与形式不分古今,不分中西,对于他所要表达的美,所要抒发的情感,只要是最适合的,他就尽情地发挥。他心中有一种光芒神圣的美,有一种纯洁无瑕的真,有一种敦厚慈祥的善,这才是他心中的女神。在这光芒四射的女神面前,无论是什么样的语言与方式都变得透明与清澈了,都同归为一了,于是光明与清澈完全地融合了,没有丝毫的隔离与遮蔽。在庞薰琹艺术的光明中,我们的纠结与困惑被照得透亮,这就是我们的浮躁与偏执, 狭隘与痴妄。
庞薰琹的艺术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是对民间的、传统的图案与纹样的研究与绘制。他的这些工作对他来说是学习、研究、抢救、传承中国文化的经典。中国的绘画艺术自古存在着“ 文人笔墨” 与“ 众工之迹” 、“ 能品” 与“ 逸品” 的区别。自唐以后,壁画与绢本、纸本绘画产生分野,这不仅仅是绘画材料类型的分化,更重要的是绘画观念与思想的分化。所谓的“ 岩穴上士” 是决不会与民间画工为伍的,更别说与那些从事营造、制器的工艺画匠为伍了。庞薰琹很早就对传统的、民间的装饰艺术发生了兴趣,后来他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地研究。庞薰琹所作的工作,在当时是少有人问津的,更别说像他这样的大艺术家了。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出现这一领域研究的缺失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上,中国绘画艺术语言的最高形式,绘画内容的最广博容量几乎都包含在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中了。
传统的图案艺术、装饰纹样艺术需要至诚的心态,至贞的信念,需要最端正崇敬的情怀、最精微的感觉、最纯净的欲念,才能去把握这最高的形式,才能达到至真至纯的艺术境界。庞薰琹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研究,使他经受了这种最高形式的淘洗,庞薰琹纯美的天性与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的纯美品质是完全契合的。他艺术的创作能达到如此至真至美的境界是不言而喻的。
庞薰琹不仅是我国近现代以来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也是伟大的艺术教育者。他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对我们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都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我国现代设计各学科的规划与布局、工艺美术各研究领域的创建、教学体系与体制的设计都是他一手创制的。在中国催生这么宏伟的事业,运作这么复杂的系统,无疑是万分艰难的。这万分的难并不是难在专业上,而是难在人上。实实在在地做事,勤勤恳恳地做他的专业,这是他一生的渴望。中国的事情大都难在人事,人与事,不在事而在人,人其实就是所谓的体制。庞薰琹这样的大专家、大学者,喝过洋墨水的人,一心只想着怎样把专业搞好,把事情做好。他心地的无比真挚与纯粹,必至招祸。1957年5月12日他的文章《跟着党走,真理总会见太阳》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终于,厄运降临了,他被打成了右派,副院长的职务被撤消。1966年文革开始,他的《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被视为大毒草,1971年他被迫退休。自此之后,这个极右分子、大毒草,被排挤在边缘的人,早已没有了画坛的发言权。庞薰琹从1957年被打成右派到1979年此文及右派被平反。他经历了22年的精神刑狱与人生苦寂。为了真理他举手发言,因为坚持真理他遭受精神囚禁。社会如此,人生如此,然而艺术却是光明的,他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他的沉静,对于真,对于美的无比忠诚拯救了他。
庞薰琹1943年的《自剖》中写到:“ 我为什么不常写社会的阴暗面,因为现在我以为写黑暗不如写光明。人生需要艺术,艺术能给人生以鼓励。” 他是一生身处暗寂而高举光明的人。在黯然的人生旅程中他用艺术的光亮指引希望。他人生的苦寂与失意,唯有艺术的世界里可以安放他的灵魂。他从没有想过要当主角,他只想做普通人,但是在那个时代做普通人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在艺术的王国里,他尽管去做国王,做他骨子里的贵族,去做永远的-英雄。
庞薰琹一生选择了一条远离众人、远离社会纷争、寂静的艺术之路,坚持了一条远离社会喧嚣的艺术求真之路。他早期的现代艺术探索使他远离了社会政治的喧嚣,其后的民族人物、风景、静物的创作也避开了社会斗争的漩涡。他甘于沉寂,永不疲倦的劳作。无论是被迫的还是不得己的,他沉寂下来了,他远离了那个时代的疯狂。出于他对艺术真纯的追求,亦或是他很早就被排斥在主流之外,被剥夺了发言的权利, 反而使他远离了纷扰。社会现实对他精神的囚禁,使他转而向内心深处去寻求光明。他全身心地沉浸在他那平静、真实、纯粹、洁净、光明的美之中。当时代的浮尘散去,大潮退尽, 庞薰琹艺术的光芒照进我们的心灵。他的画风端穆静远,朴真深邃,最终超越了时代,走向了永恒。
庞薰琹是我们这个时代沉寂的大师,在浮尘喧嚣的世界里,他将会是继续地沉寂。只有这个世界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到他的光芒。就像一座光丽的屋宇,过往的人们只看到了它华美的外观,住在屋里的人也只感受到它装潢的精美,而那支撑屋宇的支柱,人们看不到它,以至忘却了它的存在。但是若想要保住这屋宇的长久,必须要有人知道它,维护它。庞薰琹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柱石,我们必须要知道他,维护他,研究他。他在平静沉寂、深重苍茫的大地上开垦与耕耘。他坚韧不拔,不知疲倦地劳作,把荒丘变成良田,把废墟变成家园。当人们的生活改善,社会的物质文明繁荣起来,庞薰琹当年开创的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事业在人民的生活中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的时候, 当他工作的成果为社会的物质文明与文化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时候,他对我们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支撑作用才显露了出来。
他的劳动是最艰苦、最寂寞、最庞杂、最繁琐、最漫长的。他是中国文化历史进程中的开拓者、铺路者、搭桥者。有了他,我们今天可以收获了,可以继续前行走向更远的地方了。
庞薰琹是沉寂的。因为他是隐在云端之上的峰峦,我们看不清他的高度,因为他是广大无垠的大地,我们身在其中,却看不清他的边际,因为社会是如此的纷扰,如此的动荡,人心是如此的浮躁,如此的骄妄,而他却没有附和,没有迷失。他一生背负如此深重的精神刑狱,经历如此漫长的人生苦寂,他的艺术却放射着普天的光芒,因为真理他的手中。
出 版 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第1版《探索·探索·再探索— — 纪念庞薰琹先生诞辰105周年艺术展作品集》
庞薰琹是20世纪中国绘画艺术的杰出大师。他的艺术实践开启了中国艺术的现代之门,使我们与世界同行。他创造了中国画中西结合的形态,将西方的造型方式,融入中国画的语言系统,表达了最民族化的情感与形式。他一生研究学习传统装饰艺术,他的艺术劳动成果使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更深厚,更宽广,更永久。他是中国艺术教育的先驱者,是自民国以来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最主要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开拓者。无论是他的艺术成就还是他对我们民族艺术教育的贡献,他都是近现代以来当之无愧的大师。
然而,庞薰琹这个名字却是沉寂在当今喧闹异常、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视野之外了。对于学艺术的学生他可能只是艺术史教科书上的一个静静的名字,很少会被特别地关注,甚至对于很多从事绘画艺术的人,也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因为时代仍处于纷扰与躁动之中,浮云与尘埃遮蔽着人们的眼睛,看不见他的光芒。他是沉寂的大师。可是他仍在发光,如果我们有足够的高度,我们仍将可以看到他云端之上的身影,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视野,我们仍将看到他云天之外的足印。
庞薰琹1943年在他自己的展览自序《自剖》中写到:“ 没有说过,也没有想过,更没有梦过,我是一个艺术家。有时有人也如此称呼我,不知道为什么使我感到不自然,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是一个平凡的学习者。我将永远地学习,我将永远地不满自己。”
庞薰琹用一生的奋斗与努力、艰辛与苦痛去实现做一个普通人的承诺。他一生踏实勤奋地,真挚诚恳地做到了这一承诺。他的时代是充满暴风骤雨般的天空,是凄风苦雨似的长夜。做一个普通人是艰难的,但他坚守一个普通人的本分,默默地劳作,他立定在大风中,立定在狂潮中,他的身影成为了指引光明的灯塔,他的劳作向凄苦寒夜的人们传播温暖。他总是坚忍不拔地、匆忙紧迫地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庞薰琹说自己一生的命运是洪流吞没的“ 流沙” ,是“ 水底的沙石” ,“ 有一天会被拿来筑成往那光明的境地去的大路” 。他一生总是在“ 一步紧一步地” ,“ 惶恐地” 劳作。他认定做一个普通的人,做普通的工作,惶恐地前行,紧迫地劳作。他沉在时代大潮之底,静静地前行。他立定在风暴狂掠的荒野,坚韧地开垦。大潮总会退尽,风暴总会过去,于是,当第一缕平静的阳光射过来的时候,他的足迹变得耀眼起来,他建起来的家园己经蓬勃起来,他灌溉的绿洲己经蔓延开来。在伟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他是这样地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立定做普通的人,却成为了他那个时代绝无仅有的巨人。
庞薰琹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世家,长于中国古琴之乡常熟,少怀家国情怀,立志复兴民族文化,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人天经地义的道义。这种信念庞薰琹与生俱有,伴随一生,荣辱升沉,不渝不悔。这是我们的这片厚土,这个民族所给予他的文化根性。庞薰琹以一个赤子之心、赤子之情深深地爱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他满怀赤诚地担当着时代的文化道义,他奋力坚守,奋力劳作。他是新时代的开拓者,是新思想的启蒙者,他担当着文化的道义。他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文化的建设上,由于他的顽强坚守与辛勤耕耘,我们的文化家园才不会变成荒漠,由于他的灌溉与守护,我们的文化长河才不会断流。他一生只是专心地做好这一件事,他要把我们民族文化的圣殿还其本来的光彩,把美还其本真。
庞薰琹的艺术人生呈现出清晰的轨迹。他的每一步前进的足迹总是紧密地与时代的激变交织在一起,他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伟大时代之中,而不是在时代的大格局之外。他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精英,肩负着时代文化道义的责任。所不同的是他更加清醒地知道时代的根本需求,他总是那么清醒地、那么冷静地将自己的工作放在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地方。他总是埋着头,踏踏实实地做着事情。他放眼世界,去看我们民族文化的未来,他纵观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去发现真正的价值,他的心贴近最普通的人,去理解他们的根本需求。不管时代变革是如何的迭荡起伏,风云变换,而他自己的艺术脚步却总是毫无旁顾地走在这一条道路上,走向一个方向,从未改变过。他不是时代的呐喊者,搏斗者。他是时代的启航者,引领者,开垦者,播种者。他是凄苦寒夜里的播火者,用细心与耐心把一点点火星燃成大火,温暖一片天地。他是大潮后废墟里的最后一个坚守者,他勤恳奋力地劳作,把家园还给我们。在破坏一切的时代,他却只管全副心力地去建设。他一生从没有站在得意的峰巅,尽显风采,尽享尊荣。但他的艺术却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庞薰琹是中国近现代以来伟大的艺术开拓者。他的早期油画用西方现代绘画语言表达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揭示,艺术风格十分成熟,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来他又用民族的绘画语言形式结合西方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画了一批民族人物题材的绘画和一批笔调精微的风景画、静物画,这些艺术实践在中与西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间艺术与高雅艺术的结合等问题上都实现了完美的统一,成为后世的标范。
庞薰琹从没有刻意地去创造一种风格。早期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运用一种高度单纯与凝炼的形式去表达,使得他这一时期的油画在强烈的现代意味中反而呈现出静穆的古典品质。其后,他画的贵州山民系列、唐代仕女带舞系列、庐山风景系列以及许多静物画,以恬淡自然的形象,极尽精微的笔调,柔和典雅的层次,真切动人的描绘,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这些艺术探索成为近代以来中西结合的最成熟的路径之一。他将民族、民间、传统、现代、东方、西方等艺术元素结合起来。创作出代表这个时代风格的艺术作品,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中的地位。
他坚持走艺术的现代之路,这现代之根是深扎在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因此,他的艺术创造将西方的、民族的、传统的、现代的,如此多样的艺术之美与他内心的美合而为一,他心里对真善美没有丝毫的遮蔽。在庞薰琹的这些创作中似乎很难判断出刻意的在进行这些元素的拼合。在他的艺术里,纠结中国几代人的东西方问题,传统与现代的向题,似乎从来都不曾有过,这些艺术观念的隔阂与冲突,在他的绘画中似乎不曾存在过。他融合得那么自然,那么的天衣无缝。我们今天仍然纠结、执拗于这些问题。显然,庞薰琹的超越与突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可以用多种的方式和多种的话题去研究或者持续地讨论下去,但是根本的问题可能还在于他对待艺术的真诚与纯粹。他所运用的绘画语言与形式不分古今,不分中西,对于他所要表达的美,所要抒发的情感,只要是最适合的,他就尽情地发挥。他心中有一种光芒神圣的美,有一种纯洁无瑕的真,有一种敦厚慈祥的善,这才是他心中的女神。在这光芒四射的女神面前,无论是什么样的语言与方式都变得透明与清澈了,都同归为一了,于是光明与清澈完全地融合了,没有丝毫的隔离与遮蔽。在庞薰琹艺术的光明中,我们的纠结与困惑被照得透亮,这就是我们的浮躁与偏执, 狭隘与痴妄。
庞薰琹的艺术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是对民间的、传统的图案与纹样的研究与绘制。他的这些工作对他来说是学习、研究、抢救、传承中国文化的经典。中国的绘画艺术自古存在着“ 文人笔墨” 与“ 众工之迹” 、“ 能品” 与“ 逸品” 的区别。自唐以后,壁画与绢本、纸本绘画产生分野,这不仅仅是绘画材料类型的分化,更重要的是绘画观念与思想的分化。所谓的“ 岩穴上士” 是决不会与民间画工为伍的,更别说与那些从事营造、制器的工艺画匠为伍了。庞薰琹很早就对传统的、民间的装饰艺术发生了兴趣,后来他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地研究。庞薰琹所作的工作,在当时是少有人问津的,更别说像他这样的大艺术家了。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出现这一领域研究的缺失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上,中国绘画艺术语言的最高形式,绘画内容的最广博容量几乎都包含在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中了。
传统的图案艺术、装饰纹样艺术需要至诚的心态,至贞的信念,需要最端正崇敬的情怀、最精微的感觉、最纯净的欲念,才能去把握这最高的形式,才能达到至真至纯的艺术境界。庞薰琹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研究,使他经受了这种最高形式的淘洗,庞薰琹纯美的天性与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的纯美品质是完全契合的。他艺术的创作能达到如此至真至美的境界是不言而喻的。
庞薰琹不仅是我国近现代以来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也是伟大的艺术教育者。他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对我们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都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我国现代设计各学科的规划与布局、工艺美术各研究领域的创建、教学体系与体制的设计都是他一手创制的。在中国催生这么宏伟的事业,运作这么复杂的系统,无疑是万分艰难的。这万分的难并不是难在专业上,而是难在人上。实实在在地做事,勤勤恳恳地做他的专业,这是他一生的渴望。中国的事情大都难在人事,人与事,不在事而在人,人其实就是所谓的体制。庞薰琹这样的大专家、大学者,喝过洋墨水的人,一心只想着怎样把专业搞好,把事情做好。他心地的无比真挚与纯粹,必至招祸。1957年5月12日他的文章《跟着党走,真理总会见太阳》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终于,厄运降临了,他被打成了右派,副院长的职务被撤消。1966年文革开始,他的《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被视为大毒草,1971年他被迫退休。自此之后,这个极右分子、大毒草,被排挤在边缘的人,早已没有了画坛的发言权。庞薰琹从1957年被打成右派到1979年此文及右派被平反。他经历了22年的精神刑狱与人生苦寂。为了真理他举手发言,因为坚持真理他遭受精神囚禁。社会如此,人生如此,然而艺术却是光明的,他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他的沉静,对于真,对于美的无比忠诚拯救了他。
庞薰琹1943年的《自剖》中写到:“ 我为什么不常写社会的阴暗面,因为现在我以为写黑暗不如写光明。人生需要艺术,艺术能给人生以鼓励。” 他是一生身处暗寂而高举光明的人。在黯然的人生旅程中他用艺术的光亮指引希望。他人生的苦寂与失意,唯有艺术的世界里可以安放他的灵魂。他从没有想过要当主角,他只想做普通人,但是在那个时代做普通人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在艺术的王国里,他尽管去做国王,做他骨子里的贵族,去做永远的-英雄。
庞薰琹一生选择了一条远离众人、远离社会纷争、寂静的艺术之路,坚持了一条远离社会喧嚣的艺术求真之路。他早期的现代艺术探索使他远离了社会政治的喧嚣,其后的民族人物、风景、静物的创作也避开了社会斗争的漩涡。他甘于沉寂,永不疲倦的劳作。无论是被迫的还是不得己的,他沉寂下来了,他远离了那个时代的疯狂。出于他对艺术真纯的追求,亦或是他很早就被排斥在主流之外,被剥夺了发言的权利, 反而使他远离了纷扰。社会现实对他精神的囚禁,使他转而向内心深处去寻求光明。他全身心地沉浸在他那平静、真实、纯粹、洁净、光明的美之中。当时代的浮尘散去,大潮退尽, 庞薰琹艺术的光芒照进我们的心灵。他的画风端穆静远,朴真深邃,最终超越了时代,走向了永恒。
庞薰琹是我们这个时代沉寂的大师,在浮尘喧嚣的世界里,他将会是继续地沉寂。只有这个世界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到他的光芒。就像一座光丽的屋宇,过往的人们只看到了它华美的外观,住在屋里的人也只感受到它装潢的精美,而那支撑屋宇的支柱,人们看不到它,以至忘却了它的存在。但是若想要保住这屋宇的长久,必须要有人知道它,维护它。庞薰琹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柱石,我们必须要知道他,维护他,研究他。他在平静沉寂、深重苍茫的大地上开垦与耕耘。他坚韧不拔,不知疲倦地劳作,把荒丘变成良田,把废墟变成家园。当人们的生活改善,社会的物质文明繁荣起来,庞薰琹当年开创的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事业在人民的生活中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的时候, 当他工作的成果为社会的物质文明与文化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时候,他对我们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支撑作用才显露了出来。
他的劳动是最艰苦、最寂寞、最庞杂、最繁琐、最漫长的。他是中国文化历史进程中的开拓者、铺路者、搭桥者。有了他,我们今天可以收获了,可以继续前行走向更远的地方了。
庞薰琹是沉寂的。因为他是隐在云端之上的峰峦,我们看不清他的高度,因为他是广大无垠的大地,我们身在其中,却看不清他的边际,因为社会是如此的纷扰,如此的动荡,人心是如此的浮躁,如此的骄妄,而他却没有附和,没有迷失。他一生背负如此深重的精神刑狱,经历如此漫长的人生苦寂,他的艺术却放射着普天的光芒,因为真理他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