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创新的绘画家族
2000-11-19 07:00:00来源:庞薰琹美术馆点击:5459
作 者:邵大箴
出 版 社:《文汇报》
出版时间:2000.11.09
《庞薰琹三代九人艺术展》近日在上海“ 东方展示厅” 开幕,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一个当代艺术家庭成员的创作成果展。庞薰琹(1906-1985)、丘堤(1906-1958)是这个家族的第一代,他俩已经过世,但是他俩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林岗、庞涛、庞均、籍虹是第二代,他们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中坚画家;林延、韦佳、庞瑶是第三代,他们在前辈成果的基础上,更具有开放的艺术观念和创新的意识,更追求艺术的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庞氏家族的展览是中国艺术近七十年来历程的缩影。这当中最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应该是庞薰琹,他是20世纪中国艺坛上影响很大的艺术家。
庞薰琹的一生活动,贯串了一个基本思想:奉献自己,为后人铺路。他在1925年,孤身去巴黎学艺就是以这种精神激励自己的。
1932-1935年,他与张弦、倪贻德、丘堤(一位很有才能的女画家,后来与庞结为伉俪)、杨秋人、阳太阳等人组织“ 决澜社” 活动,也充满了这种精神。至于他呕心沥血,收集、整理中国少数民族和民间装饰图案,积极筹建中国第一座工艺美术教育机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更是这种奉献精神的体现。
当庞薰琹涉足工艺美术领域时,中国的现代工艺美术几乎是一片空白。他在欧洲学习和参观时,已经萌发从事工艺美术的念头:“ 哪一年我的祖国也能办起一个像巴黎高等装饰美术学院那样的学院?” 这一想法,尔后成为他为之奋斗的目标。1930年回国之后不久,他在经济状况极其拮据的情况下办起了我国最早的工艺美术社团“ 工商美术社” 。1936年,他在北平艺专图案系任教,开设“ 商业美术专业” 课程,对欧洲工艺美术教育的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作了初步的试验。1940-1945年,他在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任实用美术系系主任,兼授工商美术课,完成了《工艺美术设计》一书的编写。
抗战结束后不久,庞薰琹在重庆,曾经拟定过一个建立工艺美术学校的计划。在那种情况下,这样的计划不能实现,是他自己也明白的。1949年之后,庞薰琹感觉到国家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便开始不遗余力地推行他的计划。1952年,周恩来总理同意建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据当事人之一、浙江美术学院前院长莫朴回忆说,向国务院和周恩来总理呈送建院计划的主要是庞薰琹。他得到了江丰、刘开渠、莫朴等人的支持和帮助。是庞薰琹建议把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和华东分院(即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合并,作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基础。1956年11月1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北京正式建立,庞薰琹二十七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实现。
庞薰琹的工艺美术观是现代的,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他注意到了工艺美术是属于工艺品的造型和装饰美术,又注意到了它的本性是一种艺术创造,也要服从艺术规律。这就是工艺美术“ 实用” 与“ 审美” 相结合的基本特色。庞薰琹对理论研究极端重视,他除了自己身体力行研究理论外,还主张加快培养理论人才,创建中国自己的工艺美术理论体系,认为没有理论研究,教学和生产实践都不可能提高。在庞薰琹的支持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1983年建立了工艺美术史论系。
庞薰琹在哪一方面的贡献最大?大体上说,工艺美术领域的专家们认为,他首先是一位工艺美术的活动家、教育家、理论家,其次才是一位出色的绘画家。而美术领域的一些专家则认为,他在绘画方面、在纯美术领域方面的成就,超过他在工艺美术方面的作为。这是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绘画社团、1931年成立的“ 决澜社” 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大画家。
美术史论界过去对“ 决澜社” 颇有微词。有人认为它是“ 形式主义社团” ,早在三十年代“ 决澜社” 受到过一些人的批评。它本身也因为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没有存在很长时间。现在回过头来看“ 决澜社” ,应该实事求是地说,它是一个进步的美术社团。一群学有建树的青年人的自愿结合,是为了进行艺术和社会的变革。我以为,“ 决澜社” 是中国最早主张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成果的、有纲领的、学术性的社团。他们的结合不是为了传授技艺,不是为了联络友谊,也不是为了营利。据现在的唯一还健在的“ 决澜社” 成员阳太阳先生说:“ 我们这群人当时二十多岁,受到现代科学、民主精神的薰陶,希望改变腐败、落后、贫困的社会现实,希望改变庸俗的月份牌绘画流行的状况,所以结合起来,成立‘决澜社’,推举较为年长的、有修养和有献身精神的庞薰琹兄作为社团的领导人。‘决澜社’的展览,美术界很关注,观众却不多。当时社会上能接受‘决澜社’的人为数很少。” “ 决澜社” 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并非是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不正确,而是他们的观念和实践太超前了,与当时的中国实际有一些距离。尤其是国难临头年代,提倡个性自由表现的艺术是很难得到发展的。但是,“ 决澜社” 及其领导人庞薰琹的勇气和胆识值得尊敬,他们的实践探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鼓舞后人继续前进。
庞薰琹从气质上来说,是一位真正的画家。假如他不投身于工艺美术事业,也许,中国会少一位杰出的工艺美术事业家和教育家,却多了一位绘画大师。就才学、修养、感觉能力和创造性来说,他是一位大师型的艺术家。是工艺美术的活动把他画家的名望淹没了?是他天性中的那种献身精神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压制自己的绘画天才?还是他不喜欢宣扬自己的谦逊性格?是的,这些都是他在绘画上没有充分发挥和人们对庞薰琹在绘画上的成就知晓较少的原因。
庞薰琹的人格和艺术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他的后代,他们从中得到许多教育与启发。他们懂得,要承继和发扬的不只是先辈的技巧与表现方法,而主要是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庞薰琹三代九人艺术展》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正是因为这个家族成员的作品贯串着这种精神。他们彼此的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力求摆脱既有的艺术模式,力求用自己独特的眼光与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他们的感情、思考与观念。
载《文汇报》2000.11.09
出 版 社:《文汇报》
出版时间:2000.11.09
《庞薰琹三代九人艺术展》近日在上海“ 东方展示厅” 开幕,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一个当代艺术家庭成员的创作成果展。庞薰琹(1906-1985)、丘堤(1906-1958)是这个家族的第一代,他俩已经过世,但是他俩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林岗、庞涛、庞均、籍虹是第二代,他们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中坚画家;林延、韦佳、庞瑶是第三代,他们在前辈成果的基础上,更具有开放的艺术观念和创新的意识,更追求艺术的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庞氏家族的展览是中国艺术近七十年来历程的缩影。这当中最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应该是庞薰琹,他是20世纪中国艺坛上影响很大的艺术家。
庞薰琹的一生活动,贯串了一个基本思想:奉献自己,为后人铺路。他在1925年,孤身去巴黎学艺就是以这种精神激励自己的。
1932-1935年,他与张弦、倪贻德、丘堤(一位很有才能的女画家,后来与庞结为伉俪)、杨秋人、阳太阳等人组织“ 决澜社” 活动,也充满了这种精神。至于他呕心沥血,收集、整理中国少数民族和民间装饰图案,积极筹建中国第一座工艺美术教育机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更是这种奉献精神的体现。
当庞薰琹涉足工艺美术领域时,中国的现代工艺美术几乎是一片空白。他在欧洲学习和参观时,已经萌发从事工艺美术的念头:“ 哪一年我的祖国也能办起一个像巴黎高等装饰美术学院那样的学院?” 这一想法,尔后成为他为之奋斗的目标。1930年回国之后不久,他在经济状况极其拮据的情况下办起了我国最早的工艺美术社团“ 工商美术社” 。1936年,他在北平艺专图案系任教,开设“ 商业美术专业” 课程,对欧洲工艺美术教育的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作了初步的试验。1940-1945年,他在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任实用美术系系主任,兼授工商美术课,完成了《工艺美术设计》一书的编写。
抗战结束后不久,庞薰琹在重庆,曾经拟定过一个建立工艺美术学校的计划。在那种情况下,这样的计划不能实现,是他自己也明白的。1949年之后,庞薰琹感觉到国家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便开始不遗余力地推行他的计划。1952年,周恩来总理同意建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据当事人之一、浙江美术学院前院长莫朴回忆说,向国务院和周恩来总理呈送建院计划的主要是庞薰琹。他得到了江丰、刘开渠、莫朴等人的支持和帮助。是庞薰琹建议把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和华东分院(即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合并,作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基础。1956年11月1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北京正式建立,庞薰琹二十七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实现。
庞薰琹的工艺美术观是现代的,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他注意到了工艺美术是属于工艺品的造型和装饰美术,又注意到了它的本性是一种艺术创造,也要服从艺术规律。这就是工艺美术“ 实用” 与“ 审美” 相结合的基本特色。庞薰琹对理论研究极端重视,他除了自己身体力行研究理论外,还主张加快培养理论人才,创建中国自己的工艺美术理论体系,认为没有理论研究,教学和生产实践都不可能提高。在庞薰琹的支持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1983年建立了工艺美术史论系。
庞薰琹在哪一方面的贡献最大?大体上说,工艺美术领域的专家们认为,他首先是一位工艺美术的活动家、教育家、理论家,其次才是一位出色的绘画家。而美术领域的一些专家则认为,他在绘画方面、在纯美术领域方面的成就,超过他在工艺美术方面的作为。这是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绘画社团、1931年成立的“ 决澜社” 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大画家。
美术史论界过去对“ 决澜社” 颇有微词。有人认为它是“ 形式主义社团” ,早在三十年代“ 决澜社” 受到过一些人的批评。它本身也因为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没有存在很长时间。现在回过头来看“ 决澜社” ,应该实事求是地说,它是一个进步的美术社团。一群学有建树的青年人的自愿结合,是为了进行艺术和社会的变革。我以为,“ 决澜社” 是中国最早主张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成果的、有纲领的、学术性的社团。他们的结合不是为了传授技艺,不是为了联络友谊,也不是为了营利。据现在的唯一还健在的“ 决澜社” 成员阳太阳先生说:“ 我们这群人当时二十多岁,受到现代科学、民主精神的薰陶,希望改变腐败、落后、贫困的社会现实,希望改变庸俗的月份牌绘画流行的状况,所以结合起来,成立‘决澜社’,推举较为年长的、有修养和有献身精神的庞薰琹兄作为社团的领导人。‘决澜社’的展览,美术界很关注,观众却不多。当时社会上能接受‘决澜社’的人为数很少。” “ 决澜社” 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并非是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不正确,而是他们的观念和实践太超前了,与当时的中国实际有一些距离。尤其是国难临头年代,提倡个性自由表现的艺术是很难得到发展的。但是,“ 决澜社” 及其领导人庞薰琹的勇气和胆识值得尊敬,他们的实践探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鼓舞后人继续前进。
庞薰琹从气质上来说,是一位真正的画家。假如他不投身于工艺美术事业,也许,中国会少一位杰出的工艺美术事业家和教育家,却多了一位绘画大师。就才学、修养、感觉能力和创造性来说,他是一位大师型的艺术家。是工艺美术的活动把他画家的名望淹没了?是他天性中的那种献身精神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压制自己的绘画天才?还是他不喜欢宣扬自己的谦逊性格?是的,这些都是他在绘画上没有充分发挥和人们对庞薰琹在绘画上的成就知晓较少的原因。
庞薰琹的人格和艺术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他的后代,他们从中得到许多教育与启发。他们懂得,要承继和发扬的不只是先辈的技巧与表现方法,而主要是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庞薰琹三代九人艺术展》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正是因为这个家族成员的作品贯串着这种精神。他们彼此的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力求摆脱既有的艺术模式,力求用自己独特的眼光与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他们的感情、思考与观念。
载《文汇报》200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