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研究成果早期“海派”油画会“决澜社”

早期“海派”油画会“决澜社”

1998-05-18 06:35:00来源:庞薰琹美术馆点击:4688
作    者:羊石
出 版 社:《美术报》
出版时间:1998年5月18日
 
我国早期油画风格之争发端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艺术风格已形成为两大板块--写实与表现。通常以上海为代表重于艺术的表现,以北京为中心注重严谨的写实。但也有例外,如苏州的颜文梁,在他周围的西画家均崇尚西方古典写实画风。在第一届全国美展时引起的以徐悲鸿为一方、而以诗人徐志摩为另一方的学术之争,则侧重在对近代西方诸新流派否定写实与传统艺术规范的做法上的分歧。对于中国尚年轻的油画队伍来说,由于面临着一个理解、分析、模仿和借鉴的课题,发生艺术观念之争是历史的必然。在这方面,1932年在上海跃起的一个新画团“ 决澜社” 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该社的发起人是留法画家庞薰琹,积极参加者有王济远、徐则骧、倪贻德、傅雷、郑伯奇等。但这些人主要从舆论上支持“ 决澜社” ,行动上参与创作的则是倪贻德、梁白波(女)、段平右、陈澄波、阳太阳、张弘、杨秋人、曾志良、周麇、邓云梯、周多、丘堤(女)等画家。第一次画展于1932年10月举行,配合展览发表了“ 决澜社宣言” 。这个“ 宣言” 由倪贻德起草,但不实行举手表决。其精神是想打破上海“ 沉寂” 的艺术空气,“ 用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 ,提出所谓“ 厌恶一切旧的形式” ,“ 要用新的技法来表现新时代的精神。” 但他们以一种共同的思想聚在一起,各人的创作风格与艺术意图则互有差异。因此,每次展览风格上极不一致,有的自称“ 新写实派” ,类似于法国画家德朗的粗犷色块,有的喜用超时空表现,颇具俄国画家夏加尔的趣味,有的追求明快的自然光,另一些人则在对后期印象派的内在风格上心摹手追。这时,理论家李宝泉于当年的《艺术旬刊》上发表了《中国艺术界的清算》,翌年又在《艺术》上发表了《为艺术而艺术》,似乎给“ 决澜社” 的艺术倾向定了个调子,引起了美术界的争议热情。这一社团前后共办过四次油画展,参观的人数也没有当时的木刻版画展多。加上时局动荡,从1936年起基本上已停止了活动。 
该社发起者庞薰琹于1906年出生于江苏常熟,字虞铉,笔名鼓轩。1925年赴法,入巴黎叙利恩学院和格朗•歇米欧尔学院学油画,接受了西方现代绘画影响。回国前,曾对美术设计产生过浓厚兴趣,立志要回国办一所实用装饰美术学校。1930年回到上海,自筹资金办起了“ 工艺美术社” ,后接受上海美专聘请任图案系教授;后又因“ 决澜社” 活动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威胁,于1936年北上,任北平艺专图案系教授。他在建国后筹建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一位功不可没的老艺术家和老艺术教育家。 
(载《美术报》1998年5月18日作品评论版《中国美术百年回眸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