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研究成果庞薰琹--开风气之先的艺术家

庞薰琹--开风气之先的艺术家

1991-06-27 02:41:00来源:庞薰琹美术馆点击:5252
作    者:水天中
出版时间:1991年6月

庞薰琹先生是促进现代中国艺术发展潮流的艺术家。从他留学法国归来,数十年中一直踏踏实实地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进步辛勤劳动。他一生中有几个突出贡献,那是他在总结中国艺术的历史,展望中国艺术前景的基础上,果断选择的开创性行动。
庞薰琹先生的第一个贡献,是30年代初期在上海展开现代绘画活动。他自己的绘画创作具有鲜明的现代风格,这种风格建立在个性特色和民族特色基础之上。他的油画追求装饰性,讲究形式结构之美,而不是简单地搬运当时西欧、日本的流行样式。1930年,他参加了“ 苔蒙画会” ,这是一个思想上有进步倾向的艺术团体,所以活动不久即遭扼杀。接着,他与倪贻德等人组织建立了“ 决澜社” 。这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现代绘画社团,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现代绘画社团。它有宣言,有理论阐释,有延续的创作和展出活动,还有评奖,而且是非联谊性,非营利性的。“ 决澜社” 的成员,在艺术上都倾向后印象派以来的现代流派,其中有几位长期坚持自己的艺术探索。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 决澜社” 意义主要在于向中国艺术界展示了现代艺术的活动方式。让人们看到了一种非营利的,也非传授技艺的真正的艺术社团,并以其开拓性和鲜明的艺术追求,提高了画会组织在中国文化圈中的地位。在他们之后,直到80年代,中国绘画界还没有产生比“ 决澜社” 更典型的现代艺术社团。
第二个贡献是对中国民族图案的发掘和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在陈梦家、沈从文、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等著名学者的支持、鼓励下,庞薰琹从研究原始彩陶、商周青铜器和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纹样入手,编绘了《中国图案集》。接着把目光投向西南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纹样,深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通过艰苦、耐心、细致的工作,调查并收集珍贵的,濒于失传的苗族、仲家族服饰图案,在此基础上着手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应该说是现代的,科学的,也是当时中国工艺美术研究和创作中所缺少的。庞薰琹在这一领域踏开的一条路,至今仍引导着许许多多后来者。
第三个贡献是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创建。庞薰琹关于建立中国自己的、现代的工艺美术教育的观点,来自他对中西、古今艺术的广泛吸收。1945年,他曾与陶行知先生共同探讨建立一所新型的工艺美术学校的设想。从他们的设想看,那是一个学习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设计与制作结合,打破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纯美术、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壁垒的学校。这种教育思想是庞薰琹与陶行知共同的构想,它借鉴了包浩斯的教育思想,也借鉴了苏联的某些作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些设想只能是纸上谈兵。新中国建立后,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建立国家级工艺美术学院的设想成为现实,庞薰琹与其它工艺美术家一起,提出了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基本构想。虽然这个基本构想在以后得到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但在当时从无到有的初创阶段看,它是较为合理,也是切实可行的。
以上三点,是庞薰琹先生漫长艺术生涯和诸多艺术贡献中的几个方面。他有许多出色的绘画作品、工艺设计和专业著述。但他在上面这三方面的作用,确实是不容低估,也是无可替代的。庞薰琹先生艺术实践的特点是继承传统,深入实际,面向现代,开拓局面。他的艺术思想的核心,是艺术不能落后于时代,绘画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一千四百多年前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论述了文学要保持活力,就必须随着时代变化的道理。他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注)
在回顾庞薰琹先生走过的艺术道路时,我很自然地想到了这一段话,它似乎是对这位杰出的艺术家经验的概括。庞薰琹先生是最懂得“ 通变” 规律,也最能果断采取行动,日新其业的艺术家。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他的创新构想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打击和挫折,但他的创造精神将永远激励新一代的美术家。
1991年6月于美术研究所
注:根据中华书局1980年版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选译》,该段文字意为:文章的创作规律是运转不停的,每天要发展它的成就。善于变化才能够持久,善于会通才不会贫乏。适应时代需要一定要果断,抓住机会不要怯懦。看准当前的趋势来创作突出的作品,参酌古代的杰作来确定创作的法则。--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