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三代九人艺术展艺术座谈会
2000-11-26 01:44:00来源:庞薰琹美术馆点击:5324
活动时间:2000年11月26日
活动地点:上海新天地
庞薰琹三代九人艺术展艺术座谈会发言记录(根据录音整理)
邵大箴
庞薰琴有一种献身精神,一种自我牺牲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从解放初期开始,他刻意压制自己在绘画创作上他要发挥的才智,把精力用在工艺美术、设计艺术、装饰艺术等方面,在这些方面,需要化费他的很多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时间和精力放在绘画、油画的创作上,就可以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方面要天才,另一方面需要长寿,因为长寿能创作更多的作品。最近我读里德写亨利·摩尔的书,很有意义,他说艺术家有两点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个是长寿,一个要多产。象米开朗基罗、罗丹、亨利·摩尔等都是长寿,作品很多。庞薰琴也算是一个多产画家,但他的作品主要分散在绘画和工艺美术两个领域,并在这两个领域都作出了辉煌的成就。假如庞薰琴不搞工艺美术,不涉及设计艺术、装饰艺术,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油画创作中,那么,他在油画创作上肯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中国艺术界的成就就更大。就这一点也十分了不起,这可以看出庞先生的性格,他画的画非常好,他也不是特人,他受到了刺激,在巴黎学习的时候,中国没有现代工艺美术,只有手工艺,没有用现代意识来做设计艺术和工艺美术,所以他要开辟一个新的天地。从30年回国,他就有开辟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愿望,从这时候起,他慢慢慢慢地转入到工艺美术的工作中,并且把绘画和工艺美术融汇贯通了,因为他有整个绘画的境界,有艺术的见解,有艺术的胸襟,所以,他去从事工艺美术这项事业,去研究中国的传统艺术。他的起点要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他不是局限于传统手工艺美术,所以他的传统性看得很清楚,他对现代工艺美术又有很多的认识。他在绘画领域的成就是非常大的,在工艺美术领域的成就也是非常大的,他是现代工艺美术的奠基人。
另外,庞先生自己说,他是一个不保守的人,要求前进,要求探索,要求创新,这在他的艺术成绩中也看得十分清楚。庞先生对古典主义的艺术是有很深的研究,他有很深的古典艺术的基础,他早期画的作品就能证明这一点。关键之一是庞先生对本质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他说:艺术的东西不就是画生活的形态,生活的原态、原形态,而是有所创造,所以他画比较写实的或者说比较现代的作品他都有这种认识。大家一看庞薰琴先生的作品,感觉到与别人的不一样,使我们感觉到很激动,又非常有感情。
庞薰琴在决澜社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是大家十分肯定的,决澜社本身是一个要求有核心的艺术团体,它有纲领,有组织,是中国唯一的一个现代艺术团体。他们的作品,在当时是超前的,由于抗战爆发,当时要求画宣传画,艺术为政治服务,艺术为抗日战争服务,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决澜社的一切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于是不得已才解散。但是,它给中国艺术所奠定这样一个基础要创造现代艺术,这个口号,这个旋律一直响亮着,一直激励着后来一步步往前走。庞先生在绘画、绘画和工艺美术领域、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成就非常大。
第二,关于丘堤。丘堤先生我过去所知甚少,作品看得不多,后来看了庞均、庞涛保存的画,使我一下子认识到了这位早年留日的现代的女性艺术家,从日本回国后,她创作出了许多非常好的,非常富有诗意的,非常舒情的,非常女性化但又非常现代化,又有强烈的现代感觉的作品。丘堤这样一位杰出的女画家,在过去,我们宣传的不够。她和庞薰琴先生志同道合,同为决澜社成员,于58年早逝。这次展览,丘堤的作品是十分耀目的,在上海,能展出这位女性艺术家的十多件作品,应该说会引起轰动的,也应该会引起艺术界的关注。这是这次三代九人展中的第一代。
第二代画家就是林岗、庞涛、庞均为代表,还有籍虹女士,她自己有她自己的特色,她的性格非常开朗,她的画也看得出是非常开朗的性格,虽然她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训练,但也看得出,她是有艺术天赋的。林岗、庞涛、庞均三人在中国当代的画坛上,50-70岁这个阶段的画家中,他们也是十分突出的。林岗我是很熟悉的,他在画《过草地》的小稿时就已经熟悉了,他原来是从华北大学来的。他开始画年画得过奖,后来,留学苏联,在他的油画中表现出战争期间的苦难,这一点很奇怪,他不是画战争期间的胜利、欢乐,而去画象过草地期间的困难,他抓住了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 人性的主题。林岗是从革命战争中走过来的人,但是他意识到,不管是战争也好,还是和平也好,劳动也好,工作也好,重要的就是人性,这是艺术中最基本的一个主题,所以,以后他在革命历史博物馆画革命历史画的时候,都跟这方面有一定的关系,他描写战争的曲折,描写人所遭受的困难、灾难,他关注人性这个主题。到七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他逐渐转变画比较抽象的画,我觉得他是对人生和艺术有了思考之后的一个选择。但是,他的写实主义和比较抽象艺术探索之间的精神是一致的,这次系统地展出十多件林岗先生的抽象艺术作品,我认为林岗先生是画得深入的,画得有力度的,画得有研究的,他不是随意涂抹的,而是有哲学思考的,有美学思考的,所以,他的作品是耐人琢磨的,有意味的。曾经有一位美术界的前辈告诉我,林岗先生原来画画得那么好,是写实主义的,他现在画这种抽象主义的画不是浪费掉了吗?简直让人看不懂。这是好意。我说,艺术它不完全是题材呀,艺术还有艺术的精神内涵,艺术的精神内容,它有意味在里面,它有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它有通过语言表达的,跟听音乐差不多,看他的画面要看它的另外的意,我觉得林岗他的作品并不是不关注人生,不关注现实,不是的,他的抽象艺术同庞涛的抽象艺术一样,都是关注人生,关注现实,是对人生,对历史,对社会的艺术的一种思考在艺术上的表现。庞涛的画我也看过不少,但是没这么多,这次展出了庞涛相当一部分作品,而且有新作品,都是1999年、2000年的新作,我觉得他们两位在抽象艺术上都是很实出的画家。庞涛的作品也不完全是抽象艺术,她有许多作品是根据古代的青铜器作的发挥,严格讲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抽象艺术,这个艺术可以说是界于意象和抽象之间的一种艺术,它不是象西方纯粹用色彩、线的抽象或者是技活性的抽象,他们的抽象含有中国的东西,现在有很多的年轻人都在画比较抽象的画,但是象他们这样画得深入的和有这么多思考的我觉得不多。
庞均,他的技术也非常好,少年时就进入中央美院,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这几年他所做的努力就是努力把西方写实的古典主义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写意艺术相结合,所以他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画,对古代文人画那么有研究,那么感兴趣,他是着迷了。他发现中国古代文人画中写意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国写意的东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体系,而且有意的体系,有系统。庞均先生综合了写意画的诸多精神气韵,将其与写实的油画相结合,庞均先生发现,后印象派至印象派之后,西方的写实油画与中国的写意艺术有共同的地方,有接近的地方。庞均先生就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做探索,在线条上,在色彩上,在构图上作探索,所以,乍一看庞均先生的画和大多数画家(包括台湾画家)都不一样,因为,他在探索中西融合上,集中探索写实和写意的结合上创造一个有现代形态的,有个性的油画。庞均先生的《油画写生哲学论》有着很深的哲学思考,他是一位很注意研究艺术问题的艺术家,有很多艺术家研究艺术问题,写了很多文章,有很多见解,但是画不好,没有实践,庞均先生既有实践,又有理论,又在这方面作了探索、求新,这也是中国这一代画家中很杰出的一位画家。
第三代画家中的三位,林延已经在中国美术界小有名气,参加过多次展览,并得过几次奖,她是将现代艺术与装饰艺术相结合,作了一些探索。其夫韦佳的作品,以书法、中国古代文字的形式,作品有文化底蕴,有西方现代的观念又有中国的文化修养,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假如中国人做现代艺术,没有中国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去做这个现代艺术,说老实话,人家会说这是你们中国人的东西。庞瑶,这次展出了她的一幅《八块》,画面上很韵律感、节奏感,画得又比较严谨,又松动,我觉得她是很有才华的。
这次三代九位画家,闻(立鹏)先生讲,假如这个展览在北京举办,会受到北京的观众的喜欢的,虽然这个展览在上海同样受到上海观众的喜欢,但上海近期展览很多,像上海双年展、艺博会等太多了,发生了碰撞,并且没有很好地宣传。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很整齐,是一次有探索成果的展览。我认为,我们中国艺术三代九位艺术家的一个家族的展览,可以看到中国是非常有前途的,而且他们一代人一代人所继承的东西,就是继承他们第一代画家,就像庞薰琴、丘堤先生这些画家,他们所要追求的这种把中国艺术往前推进,为适应于中国的现代社会往前推进的这种需要,有一种新的创造,不固步自封,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当代艺术往前走,肯定是往这个方向发展。
徐虹
通过观看“ 三代九人展的” 作品,我能感觉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其中我最熟悉的就是庞涛和林延女士,这也是通过他们的作品才有了比较深的了解。这次参观了展览,我将我感觉上的一些东西穿插在一起,闻(立鹏)先生已经说了:他们三代艺术家实际上代表了中国近百年艺术历史发展的缩影,或者说是油画艺术、中国人向西方艺术学习的过程。我看了这次展览后,觉得这次展览布置得非常好,将一代一代艺术家区分开来,然后每一代艺术家他的使命、他所回答的时代的问题都很鲜明地显示出来了,我看了以后的第一个感受是这三代艺术家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每一代艺术家都有这种意识。象第一代艺术家庞薰琴先生和丘堤先生,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走在时代的前列,创建了“ 决澜社” ,我觉得他们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很不容易的。我记得,当时油画从西方引进时,碰到了两个障碍,一个就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对它的不理解,这个大家都知道。还有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这一批人中间,我觉得他们的艺术在这里边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当时整个中国的环境就是要科学救中国,他们认为,在艺术上要用西方写实的模式来改变中国传统的绘画模式。而在这个时候,庞先生和丘先生引进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察,高扬主观精神,高扬人性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自由的、奔放的、有人文精神等方面他们做得很好。在艺术方面,在座各位已经讲了很多,我就不再重复了。
我觉得,第二代艺术家更是不容易。庞涛女士和林岗先生在五十年代的中国写实主义的模式一统天下的时候,内心对形式的渴望,对形式的追求热情没有磨灭,并不是说写实模式不好,但是我觉得艺术应该是多元的,而且艺术本身就是人对这个世界作一种多种形式的反映,恰恰因为艺术是个别的,才显示出人性的温暖,才显示出它的价值。如果艺术能象科学一样,能用一个公式来统一的话,那么我觉得人类就不需要艺术,只要科学就行。我认为,庞涛和林岗先生有些绘画是抽象的,尽管有些形式内容是由青铜器的形象提练而来,抽象艺术本身说明了人跟现实物象之间有某种联系,本来就是从这里边提炼出来的,这之间只有程度上的区别而已,而且我觉得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确实是很难,虽然中国有书法和文人画的传统,但是这种传统和抽象艺术的距离其实是很远,所以,在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是比较困难的。不管传统艺术怎么发展或者是当代的油画怎么发展,但是抽象艺术一直被排在一种边缘的状态,因为人们要么是习惯了传统的表述方法,要么是习惯了非常具象的形式,所以,不管从时代的发展方面看或者是从艺术史的发展方向看,他们俩也象他们的前辈一样站在了这个时代艺术的最前面。
九十年代,第三代画家林延和韦佳的作品,可以说这种绘画现在在中国大陆已经相当普遍了,他们作一些综合媒材和有各种文化符号融合在一起的绘画,因为我看过许多前卫艺术家的作品,但是我觉得他们和其他一些艺术家的不同之处是:他们的前瞻性的眼光也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了,当中国的个别的艺术家为了迎合西方策展人的趣味,为了迎合某些国外的博物馆和画廊对东方艺术的委曲,就做了一些特别令人厌恶的作品,而他们俩就保持了艺术家的批判精神。林延的艺术中间,有一种自己的思考,它实际上是对古老的、中国的文化的内容和当代社会的一种变化的描述和解释。在她的作品中,这些内容我觉得反映得相当简洁也相当明确,她的感觉,她的怀恋,她的怀疑在她的作品中都已表现出来了。韦佳不是一个拿书法作符号的这样一位浅薄的艺术家,他是通过各种媒材,把书法和西方的油画材料作了一种调整和思考,在这里面,西方的油画是衬托了东方的书法艺术,而不是说中国的书法艺术只是油画中的一个符号,所以他整个作品的气氛是保持了中国人对自然美学的感受,那种诗意的、那种丰富的,又带有含糊意味的景象,他们第三代也非常出色地回答了这个时代的问题。我在想,中国传统的画家,文人画家们,包括知识分子们,他们有一种很务实的精神,他们觉得他们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先进分子,对这个时代的改变他们应该有所努力。而我觉得这三代画家恰恰传承了中国文人的这种精神,他们没有把绘画当作茶余饭后的玩耍,而是通过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个艺术家对时代应该回答的一个问题。
奚静之
我与庞薰琴先生共事25年,从1960年到1985年。60年是我进学校的时候,85年庞先生去世,期间,虽然庞先生长我一辈,我们之间一直心灵上相通,我一直尊敬他,感觉庞先生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在学校的时候,因为我们不在一个系,但是我们也常见面,可是期间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象文化大革命、60年代后期等,就不能经常见面了,但是我感觉到我与庞先生的心是相通的,一直到后来在医院里去看他的时候,他说话特别轻,他也完全把我当成庞涛一代的人,象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对我,所以,虽然庞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这些情景还是历历在目,感觉到庞先生的逝世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损失。
我觉得庞先生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在任何时候,他都是奉献,他有前瞻性。他油画画得那么好,并且很有创意,他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研究,中国实用美术的研究,尤其是60年代以后,更加如此。我觉得这也是他的前瞻性。他的思维里有一种大美术的概念,就是要把设计艺术作为整个美术领域中的一个大的块面,在五十年代的后期开始,他一直为工艺美术事业奔走,成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奠基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是他一手创建的,没有庞先生,工艺美院不可能在1956年建立起来,这与庞先生的辛劳是分不开的。庞先生为创建具有高等设计思想的高级人才的专业学校,他放弃了自己很多的创作的时间和精力,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也特别表现在这方面,因为以前讲到美术,感觉到是一种很高级的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一讲到工艺,人们就会联想到牙雕、玉雕、石雕或者是画各式各样的图案,给人的感觉就是比美术学院要低人一等,而庞先生就是要在中国建立这样一所培养未来的、具有高级设计思想人才的高等学院, 这是庞先生前瞻的一个想法,在当时还看不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越来越能看出庞先生的这种教育思想,他对艺术的这种想法是越来越看得清楚了。庞先生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奠基人,另外,在工艺美术理论和历史方面,他也是一个学术上的带头人,他自己不仅从事很多的设计,另外,也撰写了许多著作,培养了学生,他的著作《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工艺美术论》《图案问题研究》等都是经典著作,象《装饰画研究》就培养了黄国强,现在,黄国强也写了一本书,实际上用的完全是庞先生传授给他的平常时间研究的积累。凡是搞装饰设计的人,没有人不看《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这本书。在过去,我们没有中国工艺美术史,在庞先生的思想指导下,培养了象田自秉等,写出了《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为什么要从事研究工艺美术,为什么要写中国工艺美术史,来开创中国工艺美术史料的研究,材料学的研究,古代纹样的研究,田自秉先生主要受庞先生的影响,在57年前,他们就有很多交流,田自秉在年岁上说,他也是庞先生的学生。另外,在中国工艺美术界很活跃的一位就是张道一先生,他也是庞先生的学生,他在思想上受到了庞先生很多的思想教育,他发展了庞先生的工艺美术思想,在大江南北,有许多张道一的学生,也是庞先生的第三代学生,他们都受到了庞先生的影响。在创作上,庞先生在工艺美术学院除了在理论上他自己研究以外,他在装饰绘画系任教了很长的时间,他把自己的艺术思想直接地传授给画家的学生们。丁绍光先生现在在国际上是很著名的画家,为庞薰琴美术馆也作出了很多的贡献,他同韩美林、秦龙、张世彦、张一民、刘世德等都是庞先生的谪传弟子,庞先生在教育上的贡献也是不可抹杀的。
刘骁纯
第一,谈谈对三代九人艺术展的总体印象。
这三代人的艺术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而他们涉及问题的广度又使他们成为百年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1、这一百年来,所有的中国艺术家都面临着变古为今和变洋为中的问题,由于侧重不同,又相对形成了变古为今和变洋为中的两大路向。这三代人主要的路向是变洋为中,就是到西方去学习,然后把西方的东西变成中国的。第一代人,庞薰琹留学法国,丘堤虽然留学日本,着力研究的却是西方现代艺术;第二代人,林岗50年代曾赴苏联学习;第三代人,林延、韦佳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重点是到美国留学深造。
今天看了展览,里面有一张庞薰琹先生的水墨画,在杭州画的,这里又涉及到了变古为今的大路向,反映出这三代人在两大路向之间交汇的极大跨度。
2、在纯绘画和设计艺术之间,三代人同样反映出交汇的跨度。他们的艺术更多倾向于自由艺术,但庞薰琹、庞涛、林延的艺术都着力于自由与设计的交汇,或者在自由艺术中引入了一些装饰艺术因素、在装饰艺术里引入了一些自由艺术因素,或者在装置艺术中强调了设计意识;庞瑶则既从事设计又从事绘画。
3、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这一百年中,在寻找中国美术发展的可能性的时候,实际上有两个大的倾向,一个大倾向,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艺术自身的变革和发展上,也就是说把民族化、现代化作为自己最重要的问题,这个大倾向过去我们叫做为艺术的艺术。另外一大倾向就是把艺术作为一种革命的投枪,救亡的武器,宣传的工具,这个大倾向过去我们叫做为人生的艺术。庞薰琹等人的《决澜社宣言》是前一种倾向的极点,林岗的革命历史画是后一种倾向的极点,三代九人在这两大极点之间也有着交汇的极大跨度。
第二,谈谈对林延的看法。之所以谈林延,这跟我目前的研究课题有关,1985年以后,我一直在关注现代艺术思潮。我没有跟林延直接谈过,四年前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看她的个展,第一次接触了她的艺术;两年前在中国美术馆的《世纪•女性艺术展》上她曾获批评家奖,当时我参与了评奖,她的东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觉得林延的作品主要成功处在于对“ 黑” 的运用和把握,这里面很有内容。当然,她也很注意寻找一种对立因素,比如银亮的金属与黑的冲突,这种黑与亮的冲突好像还没有找到最佳关系和最佳方式,可能还要探索下去。这当然是她自己给自己出的难题。
单纯中见复杂的黑色造型,不知能不能这样归类,我倾向于将她的艺术归入后极少主义。极少主义之后的后极少主义是个很有开发可能性的创作领域。极少主义本身是一个“ 点” ,“ 点” 不可能大规模地展开,稍一越界就不“ 极少” 了,产生几个代表人物就基本终结了。然而后极少主义的可能性却要大的多,极少主义把单纯的东西推到极端,极端到一、两个因素之后,再返回到复杂,返回到更丰富的内涵,返回到生命内容的表达,返回到自己的精神深处。这个领域很大。
跟西方的后极少主义比较起来,林延的艺术有非常明显的东方品格,比如:
1、她有时很理性,这一点主要受西方艺术的影响,重要的是林延在黑色理性基本骨架的骨髓中渗入了中国式的随意性,那是中国十分古老的传统。西方表现主义也讲随意性,但林延的随意性与西方表现主义的随意性又不同,她的作品不是很激烈地表现痛感悲情,而是一种比较自如、比较潇洒、比较灵动、超然物外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跟理性达到了一种林延式的平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将黑纸、铅笔和炭笔这几样材料用于一个作品中,特别是那个“ 黑方块” 。铅笔本来是黑的,但铅笔线条画在黑纸上,它变了,变成一种银色荧光,而且处理得很智慧,侧光看时我还以为用的是蚕丝,细看才看出是铅笔线条。我觉得这很有特点,我还没有见过这种形式,它有不断深化和不断展开的许多可能。
当然,在有的作品中,某种材料自身可能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就被另外一种材料掩盖住了,但总体看来,对于材料本身表达心理的能力,她比以前理解得更加深入了。
2、当几种黑以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暗度、不同的方式并置在一块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光感,这种光感时隐时现、扑朔迷离,形成了一种神秘的纵深空间,当这种对抽象形质中的纵深空间体验到物我两忘时,便可能上升为意境。这一点如果有了大的突破,或许会对中国古老的意境做出全新的现代诠释。这种转换是非常有意思的课题,在这方面,林延还大有事情可干。
第三,谈些其它感触。
在看20世纪中国油画展的时候,我的心理受到一种特别强的刺痛。从百年中国油画可以看到很多耀眼的高光点,这些点不论哪一个,如果能够充分展开,都很可能出现对世界艺术有影响的大师,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有很多高光点闪了一下或几下,后来就再也看不到了。其中的原因太多太多,一言难尽。
艺术家的一个灵感、一个思路、一个创造、一个创意,它要产生影响必须创意本身是富矿,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我说的“ 高光点” 就属于这样的创意。但艺术创意又不同于矿藏,矿藏发现后没有来得及开采以后还可以开采,艺术创意则是艺术家的灵与肉,艺术家本人一旦去世,很难重新开发。因此艺术创意需要适时开发。
开发,就是艺术创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展开,而且是喷涌式展开、规模化展开。没有形成一种规模展开的时候,没有足够量的时候,质的影响力就不够;没有质的不断深化,量的规模展开又成了浮泛的泡沫。
艺术创意未能或不能规模展开,我觉得老一代艺术家、第二代艺术家、甚至包括第三代艺术家都碰到这个问题,特别是第一、二代的艺术家,悲剧更多。
跟前两代艺术家相比,现在条件比较好了,你想要探索那一个方位,你可以充分地去做,可以充分地去发展。庞薰琹先生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没有条件充分发挥出来,希望林延能沿着自己开拓的路坚忍不拔地走下去。
活动地点:上海新天地
庞薰琹三代九人艺术展艺术座谈会发言记录(根据录音整理)
邵大箴
庞薰琴有一种献身精神,一种自我牺牲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从解放初期开始,他刻意压制自己在绘画创作上他要发挥的才智,把精力用在工艺美术、设计艺术、装饰艺术等方面,在这些方面,需要化费他的很多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时间和精力放在绘画、油画的创作上,就可以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方面要天才,另一方面需要长寿,因为长寿能创作更多的作品。最近我读里德写亨利·摩尔的书,很有意义,他说艺术家有两点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个是长寿,一个要多产。象米开朗基罗、罗丹、亨利·摩尔等都是长寿,作品很多。庞薰琴也算是一个多产画家,但他的作品主要分散在绘画和工艺美术两个领域,并在这两个领域都作出了辉煌的成就。假如庞薰琴不搞工艺美术,不涉及设计艺术、装饰艺术,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油画创作中,那么,他在油画创作上肯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中国艺术界的成就就更大。就这一点也十分了不起,这可以看出庞先生的性格,他画的画非常好,他也不是特人,他受到了刺激,在巴黎学习的时候,中国没有现代工艺美术,只有手工艺,没有用现代意识来做设计艺术和工艺美术,所以他要开辟一个新的天地。从30年回国,他就有开辟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愿望,从这时候起,他慢慢慢慢地转入到工艺美术的工作中,并且把绘画和工艺美术融汇贯通了,因为他有整个绘画的境界,有艺术的见解,有艺术的胸襟,所以,他去从事工艺美术这项事业,去研究中国的传统艺术。他的起点要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他不是局限于传统手工艺美术,所以他的传统性看得很清楚,他对现代工艺美术又有很多的认识。他在绘画领域的成就是非常大的,在工艺美术领域的成就也是非常大的,他是现代工艺美术的奠基人。
另外,庞先生自己说,他是一个不保守的人,要求前进,要求探索,要求创新,这在他的艺术成绩中也看得十分清楚。庞先生对古典主义的艺术是有很深的研究,他有很深的古典艺术的基础,他早期画的作品就能证明这一点。关键之一是庞先生对本质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他说:艺术的东西不就是画生活的形态,生活的原态、原形态,而是有所创造,所以他画比较写实的或者说比较现代的作品他都有这种认识。大家一看庞薰琴先生的作品,感觉到与别人的不一样,使我们感觉到很激动,又非常有感情。
庞薰琴在决澜社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是大家十分肯定的,决澜社本身是一个要求有核心的艺术团体,它有纲领,有组织,是中国唯一的一个现代艺术团体。他们的作品,在当时是超前的,由于抗战爆发,当时要求画宣传画,艺术为政治服务,艺术为抗日战争服务,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决澜社的一切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于是不得已才解散。但是,它给中国艺术所奠定这样一个基础要创造现代艺术,这个口号,这个旋律一直响亮着,一直激励着后来一步步往前走。庞先生在绘画、绘画和工艺美术领域、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成就非常大。
第二,关于丘堤。丘堤先生我过去所知甚少,作品看得不多,后来看了庞均、庞涛保存的画,使我一下子认识到了这位早年留日的现代的女性艺术家,从日本回国后,她创作出了许多非常好的,非常富有诗意的,非常舒情的,非常女性化但又非常现代化,又有强烈的现代感觉的作品。丘堤这样一位杰出的女画家,在过去,我们宣传的不够。她和庞薰琴先生志同道合,同为决澜社成员,于58年早逝。这次展览,丘堤的作品是十分耀目的,在上海,能展出这位女性艺术家的十多件作品,应该说会引起轰动的,也应该会引起艺术界的关注。这是这次三代九人展中的第一代。
第二代画家就是林岗、庞涛、庞均为代表,还有籍虹女士,她自己有她自己的特色,她的性格非常开朗,她的画也看得出是非常开朗的性格,虽然她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训练,但也看得出,她是有艺术天赋的。林岗、庞涛、庞均三人在中国当代的画坛上,50-70岁这个阶段的画家中,他们也是十分突出的。林岗我是很熟悉的,他在画《过草地》的小稿时就已经熟悉了,他原来是从华北大学来的。他开始画年画得过奖,后来,留学苏联,在他的油画中表现出战争期间的苦难,这一点很奇怪,他不是画战争期间的胜利、欢乐,而去画象过草地期间的困难,他抓住了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 人性的主题。林岗是从革命战争中走过来的人,但是他意识到,不管是战争也好,还是和平也好,劳动也好,工作也好,重要的就是人性,这是艺术中最基本的一个主题,所以,以后他在革命历史博物馆画革命历史画的时候,都跟这方面有一定的关系,他描写战争的曲折,描写人所遭受的困难、灾难,他关注人性这个主题。到七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他逐渐转变画比较抽象的画,我觉得他是对人生和艺术有了思考之后的一个选择。但是,他的写实主义和比较抽象艺术探索之间的精神是一致的,这次系统地展出十多件林岗先生的抽象艺术作品,我认为林岗先生是画得深入的,画得有力度的,画得有研究的,他不是随意涂抹的,而是有哲学思考的,有美学思考的,所以,他的作品是耐人琢磨的,有意味的。曾经有一位美术界的前辈告诉我,林岗先生原来画画得那么好,是写实主义的,他现在画这种抽象主义的画不是浪费掉了吗?简直让人看不懂。这是好意。我说,艺术它不完全是题材呀,艺术还有艺术的精神内涵,艺术的精神内容,它有意味在里面,它有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它有通过语言表达的,跟听音乐差不多,看他的画面要看它的另外的意,我觉得林岗他的作品并不是不关注人生,不关注现实,不是的,他的抽象艺术同庞涛的抽象艺术一样,都是关注人生,关注现实,是对人生,对历史,对社会的艺术的一种思考在艺术上的表现。庞涛的画我也看过不少,但是没这么多,这次展出了庞涛相当一部分作品,而且有新作品,都是1999年、2000年的新作,我觉得他们两位在抽象艺术上都是很实出的画家。庞涛的作品也不完全是抽象艺术,她有许多作品是根据古代的青铜器作的发挥,严格讲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抽象艺术,这个艺术可以说是界于意象和抽象之间的一种艺术,它不是象西方纯粹用色彩、线的抽象或者是技活性的抽象,他们的抽象含有中国的东西,现在有很多的年轻人都在画比较抽象的画,但是象他们这样画得深入的和有这么多思考的我觉得不多。
庞均,他的技术也非常好,少年时就进入中央美院,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这几年他所做的努力就是努力把西方写实的古典主义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写意艺术相结合,所以他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画,对古代文人画那么有研究,那么感兴趣,他是着迷了。他发现中国古代文人画中写意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国写意的东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体系,而且有意的体系,有系统。庞均先生综合了写意画的诸多精神气韵,将其与写实的油画相结合,庞均先生发现,后印象派至印象派之后,西方的写实油画与中国的写意艺术有共同的地方,有接近的地方。庞均先生就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做探索,在线条上,在色彩上,在构图上作探索,所以,乍一看庞均先生的画和大多数画家(包括台湾画家)都不一样,因为,他在探索中西融合上,集中探索写实和写意的结合上创造一个有现代形态的,有个性的油画。庞均先生的《油画写生哲学论》有着很深的哲学思考,他是一位很注意研究艺术问题的艺术家,有很多艺术家研究艺术问题,写了很多文章,有很多见解,但是画不好,没有实践,庞均先生既有实践,又有理论,又在这方面作了探索、求新,这也是中国这一代画家中很杰出的一位画家。
第三代画家中的三位,林延已经在中国美术界小有名气,参加过多次展览,并得过几次奖,她是将现代艺术与装饰艺术相结合,作了一些探索。其夫韦佳的作品,以书法、中国古代文字的形式,作品有文化底蕴,有西方现代的观念又有中国的文化修养,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假如中国人做现代艺术,没有中国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去做这个现代艺术,说老实话,人家会说这是你们中国人的东西。庞瑶,这次展出了她的一幅《八块》,画面上很韵律感、节奏感,画得又比较严谨,又松动,我觉得她是很有才华的。
这次三代九位画家,闻(立鹏)先生讲,假如这个展览在北京举办,会受到北京的观众的喜欢的,虽然这个展览在上海同样受到上海观众的喜欢,但上海近期展览很多,像上海双年展、艺博会等太多了,发生了碰撞,并且没有很好地宣传。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很整齐,是一次有探索成果的展览。我认为,我们中国艺术三代九位艺术家的一个家族的展览,可以看到中国是非常有前途的,而且他们一代人一代人所继承的东西,就是继承他们第一代画家,就像庞薰琴、丘堤先生这些画家,他们所要追求的这种把中国艺术往前推进,为适应于中国的现代社会往前推进的这种需要,有一种新的创造,不固步自封,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当代艺术往前走,肯定是往这个方向发展。
徐虹
通过观看“ 三代九人展的” 作品,我能感觉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其中我最熟悉的就是庞涛和林延女士,这也是通过他们的作品才有了比较深的了解。这次参观了展览,我将我感觉上的一些东西穿插在一起,闻(立鹏)先生已经说了:他们三代艺术家实际上代表了中国近百年艺术历史发展的缩影,或者说是油画艺术、中国人向西方艺术学习的过程。我看了这次展览后,觉得这次展览布置得非常好,将一代一代艺术家区分开来,然后每一代艺术家他的使命、他所回答的时代的问题都很鲜明地显示出来了,我看了以后的第一个感受是这三代艺术家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每一代艺术家都有这种意识。象第一代艺术家庞薰琴先生和丘堤先生,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走在时代的前列,创建了“ 决澜社” ,我觉得他们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很不容易的。我记得,当时油画从西方引进时,碰到了两个障碍,一个就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对它的不理解,这个大家都知道。还有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这一批人中间,我觉得他们的艺术在这里边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当时整个中国的环境就是要科学救中国,他们认为,在艺术上要用西方写实的模式来改变中国传统的绘画模式。而在这个时候,庞先生和丘先生引进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察,高扬主观精神,高扬人性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自由的、奔放的、有人文精神等方面他们做得很好。在艺术方面,在座各位已经讲了很多,我就不再重复了。
我觉得,第二代艺术家更是不容易。庞涛女士和林岗先生在五十年代的中国写实主义的模式一统天下的时候,内心对形式的渴望,对形式的追求热情没有磨灭,并不是说写实模式不好,但是我觉得艺术应该是多元的,而且艺术本身就是人对这个世界作一种多种形式的反映,恰恰因为艺术是个别的,才显示出人性的温暖,才显示出它的价值。如果艺术能象科学一样,能用一个公式来统一的话,那么我觉得人类就不需要艺术,只要科学就行。我认为,庞涛和林岗先生有些绘画是抽象的,尽管有些形式内容是由青铜器的形象提练而来,抽象艺术本身说明了人跟现实物象之间有某种联系,本来就是从这里边提炼出来的,这之间只有程度上的区别而已,而且我觉得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确实是很难,虽然中国有书法和文人画的传统,但是这种传统和抽象艺术的距离其实是很远,所以,在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是比较困难的。不管传统艺术怎么发展或者是当代的油画怎么发展,但是抽象艺术一直被排在一种边缘的状态,因为人们要么是习惯了传统的表述方法,要么是习惯了非常具象的形式,所以,不管从时代的发展方面看或者是从艺术史的发展方向看,他们俩也象他们的前辈一样站在了这个时代艺术的最前面。
九十年代,第三代画家林延和韦佳的作品,可以说这种绘画现在在中国大陆已经相当普遍了,他们作一些综合媒材和有各种文化符号融合在一起的绘画,因为我看过许多前卫艺术家的作品,但是我觉得他们和其他一些艺术家的不同之处是:他们的前瞻性的眼光也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了,当中国的个别的艺术家为了迎合西方策展人的趣味,为了迎合某些国外的博物馆和画廊对东方艺术的委曲,就做了一些特别令人厌恶的作品,而他们俩就保持了艺术家的批判精神。林延的艺术中间,有一种自己的思考,它实际上是对古老的、中国的文化的内容和当代社会的一种变化的描述和解释。在她的作品中,这些内容我觉得反映得相当简洁也相当明确,她的感觉,她的怀恋,她的怀疑在她的作品中都已表现出来了。韦佳不是一个拿书法作符号的这样一位浅薄的艺术家,他是通过各种媒材,把书法和西方的油画材料作了一种调整和思考,在这里面,西方的油画是衬托了东方的书法艺术,而不是说中国的书法艺术只是油画中的一个符号,所以他整个作品的气氛是保持了中国人对自然美学的感受,那种诗意的、那种丰富的,又带有含糊意味的景象,他们第三代也非常出色地回答了这个时代的问题。我在想,中国传统的画家,文人画家们,包括知识分子们,他们有一种很务实的精神,他们觉得他们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先进分子,对这个时代的改变他们应该有所努力。而我觉得这三代画家恰恰传承了中国文人的这种精神,他们没有把绘画当作茶余饭后的玩耍,而是通过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个艺术家对时代应该回答的一个问题。
奚静之
我与庞薰琴先生共事25年,从1960年到1985年。60年是我进学校的时候,85年庞先生去世,期间,虽然庞先生长我一辈,我们之间一直心灵上相通,我一直尊敬他,感觉庞先生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在学校的时候,因为我们不在一个系,但是我们也常见面,可是期间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象文化大革命、60年代后期等,就不能经常见面了,但是我感觉到我与庞先生的心是相通的,一直到后来在医院里去看他的时候,他说话特别轻,他也完全把我当成庞涛一代的人,象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对我,所以,虽然庞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这些情景还是历历在目,感觉到庞先生的逝世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损失。
我觉得庞先生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在任何时候,他都是奉献,他有前瞻性。他油画画得那么好,并且很有创意,他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研究,中国实用美术的研究,尤其是60年代以后,更加如此。我觉得这也是他的前瞻性。他的思维里有一种大美术的概念,就是要把设计艺术作为整个美术领域中的一个大的块面,在五十年代的后期开始,他一直为工艺美术事业奔走,成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奠基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是他一手创建的,没有庞先生,工艺美院不可能在1956年建立起来,这与庞先生的辛劳是分不开的。庞先生为创建具有高等设计思想的高级人才的专业学校,他放弃了自己很多的创作的时间和精力,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也特别表现在这方面,因为以前讲到美术,感觉到是一种很高级的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一讲到工艺,人们就会联想到牙雕、玉雕、石雕或者是画各式各样的图案,给人的感觉就是比美术学院要低人一等,而庞先生就是要在中国建立这样一所培养未来的、具有高级设计思想人才的高等学院, 这是庞先生前瞻的一个想法,在当时还看不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越来越能看出庞先生的这种教育思想,他对艺术的这种想法是越来越看得清楚了。庞先生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奠基人,另外,在工艺美术理论和历史方面,他也是一个学术上的带头人,他自己不仅从事很多的设计,另外,也撰写了许多著作,培养了学生,他的著作《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工艺美术论》《图案问题研究》等都是经典著作,象《装饰画研究》就培养了黄国强,现在,黄国强也写了一本书,实际上用的完全是庞先生传授给他的平常时间研究的积累。凡是搞装饰设计的人,没有人不看《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这本书。在过去,我们没有中国工艺美术史,在庞先生的思想指导下,培养了象田自秉等,写出了《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为什么要从事研究工艺美术,为什么要写中国工艺美术史,来开创中国工艺美术史料的研究,材料学的研究,古代纹样的研究,田自秉先生主要受庞先生的影响,在57年前,他们就有很多交流,田自秉在年岁上说,他也是庞先生的学生。另外,在中国工艺美术界很活跃的一位就是张道一先生,他也是庞先生的学生,他在思想上受到了庞先生很多的思想教育,他发展了庞先生的工艺美术思想,在大江南北,有许多张道一的学生,也是庞先生的第三代学生,他们都受到了庞先生的影响。在创作上,庞先生在工艺美术学院除了在理论上他自己研究以外,他在装饰绘画系任教了很长的时间,他把自己的艺术思想直接地传授给画家的学生们。丁绍光先生现在在国际上是很著名的画家,为庞薰琴美术馆也作出了很多的贡献,他同韩美林、秦龙、张世彦、张一民、刘世德等都是庞先生的谪传弟子,庞先生在教育上的贡献也是不可抹杀的。
刘骁纯
第一,谈谈对三代九人艺术展的总体印象。
这三代人的艺术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而他们涉及问题的广度又使他们成为百年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1、这一百年来,所有的中国艺术家都面临着变古为今和变洋为中的问题,由于侧重不同,又相对形成了变古为今和变洋为中的两大路向。这三代人主要的路向是变洋为中,就是到西方去学习,然后把西方的东西变成中国的。第一代人,庞薰琹留学法国,丘堤虽然留学日本,着力研究的却是西方现代艺术;第二代人,林岗50年代曾赴苏联学习;第三代人,林延、韦佳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重点是到美国留学深造。
今天看了展览,里面有一张庞薰琹先生的水墨画,在杭州画的,这里又涉及到了变古为今的大路向,反映出这三代人在两大路向之间交汇的极大跨度。
2、在纯绘画和设计艺术之间,三代人同样反映出交汇的跨度。他们的艺术更多倾向于自由艺术,但庞薰琹、庞涛、林延的艺术都着力于自由与设计的交汇,或者在自由艺术中引入了一些装饰艺术因素、在装饰艺术里引入了一些自由艺术因素,或者在装置艺术中强调了设计意识;庞瑶则既从事设计又从事绘画。
3、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这一百年中,在寻找中国美术发展的可能性的时候,实际上有两个大的倾向,一个大倾向,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艺术自身的变革和发展上,也就是说把民族化、现代化作为自己最重要的问题,这个大倾向过去我们叫做为艺术的艺术。另外一大倾向就是把艺术作为一种革命的投枪,救亡的武器,宣传的工具,这个大倾向过去我们叫做为人生的艺术。庞薰琹等人的《决澜社宣言》是前一种倾向的极点,林岗的革命历史画是后一种倾向的极点,三代九人在这两大极点之间也有着交汇的极大跨度。
第二,谈谈对林延的看法。之所以谈林延,这跟我目前的研究课题有关,1985年以后,我一直在关注现代艺术思潮。我没有跟林延直接谈过,四年前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看她的个展,第一次接触了她的艺术;两年前在中国美术馆的《世纪•女性艺术展》上她曾获批评家奖,当时我参与了评奖,她的东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觉得林延的作品主要成功处在于对“ 黑” 的运用和把握,这里面很有内容。当然,她也很注意寻找一种对立因素,比如银亮的金属与黑的冲突,这种黑与亮的冲突好像还没有找到最佳关系和最佳方式,可能还要探索下去。这当然是她自己给自己出的难题。
单纯中见复杂的黑色造型,不知能不能这样归类,我倾向于将她的艺术归入后极少主义。极少主义之后的后极少主义是个很有开发可能性的创作领域。极少主义本身是一个“ 点” ,“ 点” 不可能大规模地展开,稍一越界就不“ 极少” 了,产生几个代表人物就基本终结了。然而后极少主义的可能性却要大的多,极少主义把单纯的东西推到极端,极端到一、两个因素之后,再返回到复杂,返回到更丰富的内涵,返回到生命内容的表达,返回到自己的精神深处。这个领域很大。
跟西方的后极少主义比较起来,林延的艺术有非常明显的东方品格,比如:
1、她有时很理性,这一点主要受西方艺术的影响,重要的是林延在黑色理性基本骨架的骨髓中渗入了中国式的随意性,那是中国十分古老的传统。西方表现主义也讲随意性,但林延的随意性与西方表现主义的随意性又不同,她的作品不是很激烈地表现痛感悲情,而是一种比较自如、比较潇洒、比较灵动、超然物外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跟理性达到了一种林延式的平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将黑纸、铅笔和炭笔这几样材料用于一个作品中,特别是那个“ 黑方块” 。铅笔本来是黑的,但铅笔线条画在黑纸上,它变了,变成一种银色荧光,而且处理得很智慧,侧光看时我还以为用的是蚕丝,细看才看出是铅笔线条。我觉得这很有特点,我还没有见过这种形式,它有不断深化和不断展开的许多可能。
当然,在有的作品中,某种材料自身可能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就被另外一种材料掩盖住了,但总体看来,对于材料本身表达心理的能力,她比以前理解得更加深入了。
2、当几种黑以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暗度、不同的方式并置在一块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光感,这种光感时隐时现、扑朔迷离,形成了一种神秘的纵深空间,当这种对抽象形质中的纵深空间体验到物我两忘时,便可能上升为意境。这一点如果有了大的突破,或许会对中国古老的意境做出全新的现代诠释。这种转换是非常有意思的课题,在这方面,林延还大有事情可干。
第三,谈些其它感触。
在看20世纪中国油画展的时候,我的心理受到一种特别强的刺痛。从百年中国油画可以看到很多耀眼的高光点,这些点不论哪一个,如果能够充分展开,都很可能出现对世界艺术有影响的大师,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有很多高光点闪了一下或几下,后来就再也看不到了。其中的原因太多太多,一言难尽。
艺术家的一个灵感、一个思路、一个创造、一个创意,它要产生影响必须创意本身是富矿,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我说的“ 高光点” 就属于这样的创意。但艺术创意又不同于矿藏,矿藏发现后没有来得及开采以后还可以开采,艺术创意则是艺术家的灵与肉,艺术家本人一旦去世,很难重新开发。因此艺术创意需要适时开发。
开发,就是艺术创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展开,而且是喷涌式展开、规模化展开。没有形成一种规模展开的时候,没有足够量的时候,质的影响力就不够;没有质的不断深化,量的规模展开又成了浮泛的泡沫。
艺术创意未能或不能规模展开,我觉得老一代艺术家、第二代艺术家、甚至包括第三代艺术家都碰到这个问题,特别是第一、二代的艺术家,悲剧更多。
跟前两代艺术家相比,现在条件比较好了,你想要探索那一个方位,你可以充分地去做,可以充分地去发展。庞薰琹先生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没有条件充分发挥出来,希望林延能沿着自己开拓的路坚忍不拔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