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辉煌·艺心向党” 东方红——袁毅平摄影精品展暨常熟市摄影作品展
主办单位: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 常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常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常熟美术馆 常熟市摄影家协会
展览场地:常熟美术馆1-4号展厅
展出时间:2021年6月29日至2021年8月8日
阅读量:8505
前 言
在中国摄影百余年的发展史上有一位绕不过的人物,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常熟籍摄影家、摄影理论家袁毅平。
青年时期的袁毅平离开家乡去上海百乐摄影室学艺。新中国成立之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袁毅平从影70年,与摄影相随相伴,曾从事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刊物编辑等工作;1979年后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副主席、顾问等职。主持了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摄影理论年会和两届全国摄影创作会议,对我国的摄影事业,特别是摄影理论建设、人才培养、媒体建设的开拓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袁毅平在新闻报道、艺术创作、摄影理论研究等多方面长期实践,成为中国摄影界的一位大家。1961年,袁毅平以天安门为主体的摄影作品《东方红》,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而成为他的传世佳作,广为流传。他的工作作风踏实,为人谦和低调,获得界内人士的广泛赞誉。
袁毅平在摄影艺术创作上有独到的见解,他主张在日常生活中挖掘题材,将观察到的客观“景象”,通过自己思考在脑海里形成一个主观“心象”,然后再通过摄影的手段形成“意象”,从而完成创作过程,其作品必然具有鲜明的主观意识和审美意趣。即便是宏大主题,他的作品显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摄影。
袁毅平生前对家乡十分眷恋和热爱。1999年9月,袁毅平平生第一次的摄影作品展在常熟博物馆举办,在常熟政府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袁毅平摄影作品集》,于次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首发式暨作品展览,这些作品被常熟博物馆收藏后辗转到常熟美术馆。
袁毅平在中国摄影界的地位和他的学术思想对家乡的摄影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生前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和摄影事业,曾多次回常熟寻故访友。回乡期间总会去各处采风拍摄,领略家乡巨变,与家乡的摄影人畅谈摄影理论与创作思路,分享《东方红》等作品背后的故事。以袁毅平为代表的常熟摄影界近几十年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摄影人士。包括早年在上海任摄影记者,新中国解放前夕拍摄过“王孝和烈士就义”的陆顺兴,曾担任市文化馆群文宣传工作的董迪等老一辈摄影人。还有热心于摄影活动的新闻记者高鹏,以及长期担任摄协组织工作的虞克俭、苗一峰等当代摄影人。常熟摄影界以袁毅平为榜样,体现出常熟人的文化品格——务实创新,注重审美意趣。他们扎根家乡的土壤,融入百姓的生活,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基调,通过影像抒发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在跨越21世纪前后这段时间里,用相机记录常熟经济发展轨迹,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体现了常熟摄影人的风采。
今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的历史时刻,举办“‘百年辉煌·艺心向党’东方红”主题摄影展,是对常熟经济、文化建设的一次展示,对常熟摄影界的一次巡礼,对袁毅平“东方红”主题精神和学术思想的一种追寻。展览作品包括常熟美术馆馆藏袁毅平作品和常熟当代摄影家作品两大部分,涵盖了本世纪前后几十年里以常熟本地为主的经济建设、民生发展等各方面的主题,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家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取得的巨变。
记录历史,讴歌时代。常熟摄影人将在“东方红”艺术精神的激励下,弘扬主旋律,“把镜头主要对向老百姓,对向平民百姓日常的普通生活,对向老百姓憨厚的性格”(袁毅平《往事散记》自序),在摄影艺术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创作出更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摄影作品。
青年时期的袁毅平离开家乡去上海百乐摄影室学艺。新中国成立之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袁毅平从影70年,与摄影相随相伴,曾从事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刊物编辑等工作;1979年后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副主席、顾问等职。主持了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摄影理论年会和两届全国摄影创作会议,对我国的摄影事业,特别是摄影理论建设、人才培养、媒体建设的开拓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袁毅平在新闻报道、艺术创作、摄影理论研究等多方面长期实践,成为中国摄影界的一位大家。1961年,袁毅平以天安门为主体的摄影作品《东方红》,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而成为他的传世佳作,广为流传。他的工作作风踏实,为人谦和低调,获得界内人士的广泛赞誉。
袁毅平在摄影艺术创作上有独到的见解,他主张在日常生活中挖掘题材,将观察到的客观“景象”,通过自己思考在脑海里形成一个主观“心象”,然后再通过摄影的手段形成“意象”,从而完成创作过程,其作品必然具有鲜明的主观意识和审美意趣。即便是宏大主题,他的作品显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摄影。
袁毅平生前对家乡十分眷恋和热爱。1999年9月,袁毅平平生第一次的摄影作品展在常熟博物馆举办,在常熟政府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袁毅平摄影作品集》,于次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首发式暨作品展览,这些作品被常熟博物馆收藏后辗转到常熟美术馆。
袁毅平在中国摄影界的地位和他的学术思想对家乡的摄影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生前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和摄影事业,曾多次回常熟寻故访友。回乡期间总会去各处采风拍摄,领略家乡巨变,与家乡的摄影人畅谈摄影理论与创作思路,分享《东方红》等作品背后的故事。以袁毅平为代表的常熟摄影界近几十年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摄影人士。包括早年在上海任摄影记者,新中国解放前夕拍摄过“王孝和烈士就义”的陆顺兴,曾担任市文化馆群文宣传工作的董迪等老一辈摄影人。还有热心于摄影活动的新闻记者高鹏,以及长期担任摄协组织工作的虞克俭、苗一峰等当代摄影人。常熟摄影界以袁毅平为榜样,体现出常熟人的文化品格——务实创新,注重审美意趣。他们扎根家乡的土壤,融入百姓的生活,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基调,通过影像抒发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在跨越21世纪前后这段时间里,用相机记录常熟经济发展轨迹,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体现了常熟摄影人的风采。
今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的历史时刻,举办“‘百年辉煌·艺心向党’东方红”主题摄影展,是对常熟经济、文化建设的一次展示,对常熟摄影界的一次巡礼,对袁毅平“东方红”主题精神和学术思想的一种追寻。展览作品包括常熟美术馆馆藏袁毅平作品和常熟当代摄影家作品两大部分,涵盖了本世纪前后几十年里以常熟本地为主的经济建设、民生发展等各方面的主题,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家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取得的巨变。
记录历史,讴歌时代。常熟摄影人将在“东方红”艺术精神的激励下,弘扬主旋律,“把镜头主要对向老百姓,对向平民百姓日常的普通生活,对向老百姓憨厚的性格”(袁毅平《往事散记》自序),在摄影艺术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创作出更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摄影作品。
策展人:苗一峰、陶逸婍
2021年6月
2021年6月
第一部分:境生象外
袁毅平在摄影创作和摄影理论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与建树。他主张在日常生活中挖掘题材,将观察到的客观“景象“,通过思考在脑海里形成一个主观“心象”,然后再通过摄影的手段形成“意象”,从而完成创作过程,其作品必然具有鲜明的主观意识。
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观察”是将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进行归纳提炼,并与客观的景观或人物进行比对匹配,这就是他所阐述的形成“心象”的过程;“思考”将这些观察到并蕴藏在脑海里的“心象”运用适当的视觉语言来表达(包括考虑与之对应的拍摄技法,寻找合适的自然条件、场景等),最后呈现出有意境、有意蕴的“意象”。这种创作方法在他跨越近50年拍摄的“天安门广场”系列作品中尤为明显。
袁毅平十分注重审美意趣,即便是宏大主题,他的作品也能显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摄影。除了“天安门广场”系列和“伟人”系列作品外,我们还能看到他在不同时期拍摄的人物写生及风景小品。其作品讴歌时代变化,与人民息息相关,充分展现了一位老摄影家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观察”是将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进行归纳提炼,并与客观的景观或人物进行比对匹配,这就是他所阐述的形成“心象”的过程;“思考”将这些观察到并蕴藏在脑海里的“心象”运用适当的视觉语言来表达(包括考虑与之对应的拍摄技法,寻找合适的自然条件、场景等),最后呈现出有意境、有意蕴的“意象”。这种创作方法在他跨越近50年拍摄的“天安门广场”系列作品中尤为明显。
袁毅平十分注重审美意趣,即便是宏大主题,他的作品也能显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摄影。除了“天安门广场”系列和“伟人”系列作品外,我们还能看到他在不同时期拍摄的人物写生及风景小品。其作品讴歌时代变化,与人民息息相关,充分展现了一位老摄影家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东方红 袁毅平 纸本摄影 50.5cm×60.5cm 摄于1961年8月 常熟美术馆藏
亲密战友 袁毅平 纸本摄影 38cm×50.5cm 常熟美术馆藏
牧羊人 袁毅平 纸本摄影 35cm×50.5cm 常熟美术馆藏
金香欲与天香比 袁毅平 纸本摄影 34.5cm×50.5cm 常熟美术馆藏
当家人 袁毅平 纸本摄影 50.5cm×37.5cm 摄于内蒙古 常熟美术馆藏
第二部分:桑梓变迁
常熟摄影界以袁毅平为榜样,在摄影创作中体现出常熟人的文化品格——务实创新。常熟的摄影人扎根家乡的土壤,融入百姓的生活,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基调,用质朴的视觉语言,生动形象地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他们坚持不懈地用相机记录常熟经济发展轨迹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印记,为这片土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在摄影艺术的创作手法上,强调江南意蕴和注重审美意趣,体现出这片土地带来的文化滋养和学术气息。
展览涵盖了常熟本世纪前后几十年里经济建设、民生发展等各方面的主题以及不同时间节点的重要事件。50多幅(组)作品以相似的场景或同类的题材在不同时期的影像连接呈现,力求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延伸在空间里产生的差异,反映出家乡日新月异的巨变,体会日益改善的百姓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上图」常熟服装城,这里商贾云集、买卖兴隆,成为中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之一。(苗一峰 摄)
「下图」早期,新建路附近的露天摊位,是服装自营和批发交易的“马路市场”。(高鹏 摄)
「上图」快速道路成为城乡交通的主干道。东三环高架路互通成为常熟中心城区与沿江经开区、国际服装城、高新园区的连接枢纽。(王曦 摄)
「下图」上世纪八十年代,较为偏远的芦塘乡公路通车,标志着我市全域通车。(高鹏 摄)
「上图」如今采用大面积化机械种植,种收的效率都得到极大的提升。(侯乐飞 摄)
「下图」过去稻区农田里的夏收夏种,用手工种植秧苗称为“莳秧”,费事费工。(陆明星 摄)
「上图」如今,除了“新华书店”还有许多书城和阅览点,可以免费浏览或借阅到各种书籍图册。(徐朦欢 摄)
「下图」世纪八十年代正是开放求知的年代,在常熟仅有的一家新华书店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苗一峰 摄)
「下图」世纪八十年代正是开放求知的年代,在常熟仅有的一家新华书店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苗一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