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展览>往期展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脊梁——庞薰琹的艺术强国之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脊梁——庞薰琹的艺术强国之路

主办单位: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展览场地:常熟美术馆 6、7号厅

展出时间:2019年9月20日至2020年3月31日

量:8260

 


总策划:吴文雄
策展人:夏淳
学术主持:孙彦
 
策划助理:汪可  吴丹
展览实施:曹宇  须立敏  曹梦恬  刘晴明  刘浩  陶逸琦  黄秀红  陈鸣秋
推广教育:周琦  陈雨婷
展览设计:王伟东
 
 
前言
 
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一个自觉担负时代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形象被逐渐塑造。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年里,中国走上了一条坎坷却又振奋人心的现代化强国之路。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富足切实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长久以来被压抑的民族自尊心。就在中国“硬实力”开始彰显的今天,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与提升显得刻不容缓。当我们回望历史,总能找到许多为此穷其一生的先驱们。
庞薰琹,一位从东方走向西方,又从西方回到东方,探索中国艺术强国之路的赤子。从“决澜社”的横空出世,到《地之子》的绘画转型,是庞薰琹“为艺术而艺术”向“为人民而艺术”的转变;从“大熊工商美术社”的创立,到为新时代刊物创作书衣,是庞薰琹商业美术振兴的勇敢实践;从深入苗寨调查,到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是庞薰琹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向世人传达民族团结、国家认同的真实表达;从《工艺美术集》的绘制,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更是庞薰琹践行“设计强国”理念,完成他一生夙愿的时代壮举。
庞薰琹以不懈的探索,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开拓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与强国梦想提供了向前的动力。他作为一个先锋,化身一座桥梁,不断启发、影响着后人。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呼声,使我们有理由再次缅怀那些为国家富强奉献一生的人们。
 
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第一部分:决澜赤子  家国情怀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画坛风云激荡,西方文化对中国摧枯拉朽般的强势入侵,使中国文化界产生巨大震动。一时之间,伴随着救亡图存的呼声,美术革命轰轰烈烈展开。1925年,年轻的庞薰琹与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一样,心怀家国天下的责任,被时代的浪潮引向西方。1930年,作为进步艺术家代表的庞薰琹回到祖国并将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及手法引入国内,以此来丰富国人对西方艺术的认知,反叛中国传统艺术的所谓“保守”与“落后”。
 

《人像》 庞薰琹
 64cm×49cm 布面油彩
作于1929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自画像》 庞薰琹
31.8cm×27cm 纸本素描
作于1931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然而庞薰琹逐渐意识到西方现代艺术与设计在中国的移植与成长需要适应新的社会土壤,必须通过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时代裂变为中国的艺术发展提供动力。
 
 
《地之子》创作照
 
 
《地之子(初稿)》 庞薰琹
45cm×37.2cm 纸本水彩
作于1934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第二部分:商业美术 实业振兴
 
上世纪30年代,面对被外国资本垄断的广告业,庞薰琹发挥自己在巴黎时所积累的商业美术设计经验,投入到了高涨的国货运动中,创办大熊工商美术社,并在上海举办了中国首次商业美术展览会。这一时期,庞薰琹还从事书籍装帧设计活动,作为跨界参与设计活动的洋画家,庞薰琹的平面设计颇为新颖纯粹。
 
 
1933年《矛盾》月刊二卷一期封面设计
大熊工商美术社作品
 
 
《文明》封面设计 庞薰琹
作于1956年
 
 
《清明》封面设计 庞薰琹 
作于1946年
 
 
《开明少年》封面设计 庞薰琹
作于1945年
 
 
《白衣血浪》封面设计及部分内页插图
大熊工商美术社作品
 
 
第三部分:国族观念  艺术表达
 
抗战时期的中国,急需激昂的民族精神去凝聚社会力量,而民族精神往往由民族文化来承载,因此,对民族文化的研究被历史赋予了超越学术之外的另一个使命。庞薰琹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受到中央研究院民族学者的影响,开始扭转其从事现代中国艺术的价值思路和实践路径。概言之,他试图通过对“古典”的现代重构来寻求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动力。
 
 
青苗老妇打鱼 庞薰琹 芮逸夫
1940年01月 青岩空硐坡;中国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西南少数民族  编号00000722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
 
 
《捉鱼》 庞薰琹
55cm×41cm 绢本水彩
作于1946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1939年11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派遣庞薰琹调查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工作。为了使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从历史语言研究所借调了芮逸夫协助庞薰琹的工作。庞薰琹与芮逸夫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在贵阳、花溪、龙里、贵定、安顺等地八十多个苗族、布依族和仲尼族的村寨展开调查,搜集了多种民间文物,并以摄影、图画和文字等方式记录了民间工艺,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建立了友好关系。
 
 
《车水》 庞薰琹
39.7cm×33cm 绢本水彩
作于1940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青苗水田中之蓄水井 庞薰琹 芮逸夫
1940年01月 青岩空硐坡;中国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西南少数民族  编号00000705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
 
 
青苗跳花女衣 庞薰琹 芮逸夫 1939年-1940年 
贵州青岩莲花关;中国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直领对襟短袖,后下摆缝紫、红饰条。
背绣十字方块,前下摆未车边、展开宽106公分,高68公分,下摆宽68公分 
编号A00000592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

 
第四部分:工艺美术 国家事业
 
乱世时期的艺术创作在严酷的生存现实面前更显奢侈,而在风云激荡的大变革时期,转瞬即逝的历史机遇更难捕捉,只有视角敏锐且学养深厚的艺术家才能拨开弥漫的狼烟,穿越历史的烟云,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流寓西南的庞薰琹,偶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物艺术品,进而深入研究中国的艺术传统,完成了《中国图案集》,临摹了大量的古代纹样,并创造性地把传统纹样与图案设计相结合,创作了《工艺美术集》。
 

 
《茶壶》 庞薰琹
38cm×29.2cm 纸本工艺设计
作于1941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红色图章匣》 庞薰琹
38cm×29.2cm 纸本工艺设计
作于1941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庞薰琹艺术设计实物还原
 
1956年11月1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行建院典礼。庞薰琹在大会上满怀激情的发言振奋人心,他建立属于中国的工艺美术学院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学院汇集了庞薰琹、雷圭元、张光宇、郑可、祝大年、高庄、柴扉、袁迈、常沙娜、程尚仁、田自秉等一批优秀的教师。
 
 
《图案的组织》1955年 
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研究室编,庞薰琹撰写前言
 
面对中国工艺美术及教育事业的困境,庞薰琹在此后从未停止过呼唤改革。1979年,已是古稀之年的庞薰琹逐渐走出政治运动阴影,在学院为他举办执教五十二周年的庆典上,他赋诗一首,写道:“……我身上,血总是热的。我的脑子还没有凝固,我的智慧还没有熄灭。我将在有限的时间内,在祖国文化事业的土地上,再种上几株小草,再种上几株小草”。
 
 
 
庞薰琹《民间美术手稿》 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