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展览>往期展览温文肇始——常熟美术馆藏温肇桐文献资料研究展

温文肇始——常熟美术馆藏温肇桐文献资料研究展

主办单位: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协办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展览场地:常熟美术馆6、7号展厅

展出时间:2015-9-8 至 2016-9-20

量:3501

前   言
 
      温肇桐(1909— 1990)先生是我的老师— — 南京艺术学院资深教授、现代中国美术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文化名人。温肇桐先生对二十世纪肇始的中国美术史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虽然他不像同时代的许多画家那样以画而闻名天下,但他在放弃绘画之后,主攻美术史、目录学,同样享誉学术界,其学术和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在现代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温先生为人平和、温顺。他与世无争,却富有个性;生活简单、朴素,既无娱乐,也不锻炼;他珍惜时光,刻苦求学,治学严谨。最令我崇敬的是,他在南京艺术学院执教的几十年间不曾去过中山陵,而作为学生没有能够陪他去看看南京这一地标性的历史文化圣地,也成为我毕生的遗憾。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美术教育及研究工作之中,全心全意,死而后已。
      温先生早年从事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在转向美术史论研究之前,他是因为所著的《怎样教小学的美术》而获得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先生的赏识,他的这一填补小学美术教育空白的研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肇始。由此,他得到了刘海粟校长的礼遇,被聘任为上海美专教授,从常熟来到上海。显然,从小学的老师到大学的教授,反映了特定时代中特有的人才机制。温先生就是这样以特有的智慧将自己置身于时代之中,寻找学术的空白点,寻找自己在社会上的立身处世之地。
      温先生年轻时思想活跃,积极工作。1947年,和乡贤庞薰琹先生一起参加了陈烟桥、张乐平、刘开渠等进步美术家发起、组织的上海美术家协会。1949年,在上海解放前夕为美术家协会、漫画家协会、木刻家协会联合会起草了《迎接上海解放宣言》。1949年之后,在院系调整中他从上海美专到华东艺专,再到南京艺术学院,经历了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平生跟随刘海粟先生,辅佐、谋划,不遗余力,不求名利。后来,因为坚定地与刘海粟先生一起反对迁校西安而被打成右派。即使如此,他无怨无悔,保护了南京艺术学院自上海美专以来的学术源流。“ 文革” 之后,他和同时代的许多教授一样,欣喜地看到了刘海粟先生官复原职,而他自己在恢复工作之后更加珍惜新的时代和新的光阴。积极扶持中青年教师,主动教导校内外的学生。在建立研究生教育方面,亦有肇业之功。尤其是为了保护和促进家乡常熟的工艺美术发展,晚年他更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身体力行,建立了常熟工艺美术的职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美术教育的大众化理想,并显示出对本土文化艺术的无限热爱。
      作为南京艺术学院“ 俞剑华学派” 的重要成员,温先生在美术史论研究中涉猎广泛,在通史、断代史、地方史、个案、专题等方面,均有建树。而在与俞剑华、罗尗子、谢海燕等美术史家的合作与交往中,甘为人梯,不争不抢,不为名利所动。在学术研究中,他独辟蹊径,从目录学入手,重视文献、资料整理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集腋成裘,为后世的美术史论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的治学方法为中国美术史研究独立风格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文字方面,温先生功底深厚,表达能力强,不求繁复,不事雕饰,其一生出版的众多论著可以反映出他对文字的敏感和扎实的国学功底。
      虽然,温先生的一生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却通过许多看似平凡的小事累积成他不平凡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处事、治学的榜样,这些将成为激励后学不断进取的动力。他的高尚情操、人生态度、治学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都是我们值得珍重的遗产。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陈履生
 
 画家介绍
 

 
      温肇桐(1909— 1990),中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绘画史论家。江苏常熟人,笔名虞复。1928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0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西画系,1937年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授、艺术教育科主任、图书馆主任、出版部主任等职,主编《美术界月刊》、《艺术生活周刊》等刊物。抗战胜利后一度兼任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教授、艺术系主任。1952年起历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美术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等职。
      温肇桐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投身于中国美术研究的著名学者。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始终以中国美术教育与研究为己任,面对中国社会日益融入世界的历史激荡中,以传统美术的现代转化为动力,在拓荒者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创造,其在美术教育、美术史研究、批评与理论等领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美术学科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美术,经历了“ 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从民族自强与实业救国促动下的“ 中国美术往何处去” 转向对中西优劣与新旧之争等问题的实质性讨论中。究竟什么样的艺术才是合适的,抑或艺术应该以什么样的状况呈现于中国成为探讨的重点。曾经极力推进写实主义的蔡元培、陈独秀等人,此时的注意力已从艺术转向政治,对艺术发展方向的思考更多地回到了艺术家自己手中。在面对不同流派与不同风格层出不穷,究竟哪一种艺术态度和立场更为有效的情况下,人们透过写实主义的学理背景,看到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关联,这促成了中国左翼美术的成长。这是年轻的温肇桐在初涉中国美术研究时所面临的时代境遇。这一切强烈地影响了他的美术史观和方法论,不仅涉及他在新学制艺术学科建设与中西艺术优劣的理解与阐述过程中的观念和实践,以及日后在中国美术传承与创新诸多方面的立场,更生成了他艺术生涯的曲折历程。
      纵观温肇桐的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治学严谨,涉猎广泛使其著述丰硕。而他为建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及史论研究体系所作出的努力,不但成为其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单元一:以美启智 立美育人
 
      温肇桐作为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其在美术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早年及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期间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和研究;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和南京艺术学院执教时期对中国美术史论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三是晚年退休回到家乡常熟,通过具体的美术教育办学,对地方美术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温肇桐的这些工作,显示出中国老一辈美术工作者为建立和推进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教学体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1952年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无锡社桥头校址校门


 
南京艺术学院黄瓜园老校门

      我进过美术学校,学过油画。至于为什么我会学画?倒有点像蒋宝龄。原来,我在童年时代,舅父吴仲达所画的《孟母三迁》、《风尘三侠》、《虎溪三笑》和《蟠桃三献》这类富有情节性的历史故事工笔人物画引起了爱好绘画的兴趣。在中学里,又经校长沈佩畦老师培养了有关美术理论学习和写作的兴趣。


 
风景二 温肇桐 18.5cm×27cm 纸本水彩 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常熟美术馆藏


 
风景七 温肇桐 25cm×19cm 纸本水彩 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常熟美术馆藏

      1930年夏天在上海艺大毕业以后,开始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工作。由于想当画家,因而就不愿当小学美术教师。经过佩畦老师的启发和教导,当好小学美术教师这一想法,慢慢地巩固下来。而且不仅力求把美术课教好,同时开始了儿童美术教育的理论探讨。
— — 温肇桐《从事美术教育五十五周年回顾》,1985年《艺苑》,第3期。
 

 
《怎样教小学的美术》温肇桐编著 1935年5月 世界书局出版 常熟美术馆藏


 
《中小学美术教学法》温肇桐著 1951年11月 大东书局出版 常熟美术馆藏
 
      从1937年2月至1952年10月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为止的十六个年头中,我在美专担任艺教系和艺师科的“ 美术教学法” 和全校各系的基础美术理论课程。
      我在这些年中,始终没有放弃过小学美术教育的研究工作,经常收集有关的出版物与报刊文章,进行研读。
      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个小学美术教师,固然需要有扎实的美术技能,但也需要经常不断地钻研美术和美术教育理论,以这些理论为指导,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 — 温肇桐《我与小学美术教育》,《美术教育通讯》,1983年3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先生为美术系开设了《中国美术论文选读》课,这是在《中国美术史》课的基础上,编选了古今名著各五篇,做了题解、作者简介、注释和提出了思考题。当每次进行讲解之后,即组织同学讨论,借以加深理解,并提出问题,然后予以解答。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先生担任了美术系三年级的中国画论课,如何开好这门课?先生认为,《中国美术史》课,虽然涉及到各个朝代的画论,但讲课不可能系统地、全面地予以阐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虽开设过《中国画论选读》,也只是单篇画论名著的选读。针对以上情况,先生决定在原来教学的基础上,增补中国画论概述部分,内容有:一、中国画论的历史发展;二、中国画论的分类和要籍简介;三、中国画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四、中国画论的阅读。
      先生每开一门新课,都是将教材编写好,于课前印发给学生。每上一堂课必提前一刻钟左右到课堂。讲课朴实无华,一丝不苟,有问必答,诲人不倦。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中国新美术运动》温肇桐编 1935年 手稿 常熟美术馆藏
 
单元二:集古博采 以史佐论
 
      以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考据和运用为基础,温肇桐通过求真务实的方法进行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研究是其美术工作的重要方面。这一过程,一方面表明,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温肇桐对中国绘画史基础性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民族艺术的珍爱;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当时的知识分子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史论体系的设想与探索。
      一国艺术之提倡,固不仅在于艺术作品之展览,而尤赖于艺术图书之出版,倘一般民众对于艺术有相当常识、鉴别能力,则所有作品,自非力求进步不可。如此,则不徒粗制滥造之风,断然可伐,而艺术水准,乃有提高之望。《中国名画家丛刊》以期对于我国艺术教育,稍尽推行之责,而于先贤生平事迹及其致力之处,作系统介绍,俾一般民众增加观摩向往之意,又未始不是一艺坛快事也。
— — 温肇桐《我写〈中国名画家丛刊〉》,见《美术与美术教育》,世界书局1947年版,第38页。
 

 
《中国名画家丛刊:晋唐二大画家》温肇桐著
1945年12月 世界书局出版常熟美术馆藏


 
《中国名画家丛刊:元季四大画家》温肇桐著
1945年10月 世界书局出版常熟美术馆藏


 
《中国名画家丛刊:明代四大画家》温肇桐著
1946年11月 世界书局出版常熟美术馆藏


 
《中国名画家丛刊:清初六大画家》温肇桐著
1945年6月 世界书局出版常熟美术馆藏
 
      要研究中国绘画史,必须先从研究中国各时代重要的画家和作品入手;要研究中国各时代重要的画家和作品,又必须先从收集有关资料入手。也就是说,进行学术研究,必须从详细地占有资料开始。这本《黄公望史料》,是我企图体现这种意图的具体实践。
— — 温肇桐编著《黄公望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页。
 

 
《黄公望史料》温肇桐编著 1963年1月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常熟美术馆藏
 

 
《顾恺之新论》温肇桐著 1985年6月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常熟美术馆藏


 
《新中国的新美术》温肇桐著 1950年3月 商务印书馆出版 常熟美术馆藏
 

 
《中国绘画艺术》温肇桐著 1955年7月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常熟美术馆藏


 
《美术论文选读》温肇桐编 南京艺术学院印 常熟美术馆藏
 
单元三:类例既分 精研钩深

      通过目录学知识和分类方法对中国古代画论进行资料梳理和专题研究是温肇桐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研究的一大特色。近代以来,中国画论研究的整体状况表现出从资料汇编至专题研究再到体系建构的递进过程。在这其中,正是经过温肇桐等老一辈美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丰硕成果。
      资料工作是研究的基础,一切有价值的理论,都必须有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为依据。但是一些急功近利者,往往对此不屑一顾,好发空论,经不起推敲,更经受不了历史的检验。温先生和俞剑华先生一样,极为重视资料。他利用图书馆这个信息宝库,日积月累地收集、整理、编辑美术书目和美术专题资料,已出版的就有:《历代中国画学著述录目》、《1912— 1949美术理论书目》,《美术理论书目(1949— 1979)》、《中国古代绘画研究报刊文章编目(1949— 1979)》等。书中分门别类,眉目清楚。这些工具书的发表和出版,大大方便了人们研究工作的开展,免去了大海捞针式的翻检之劳。我自己就从中获益不少。这些目录书,已引起国外美术史论研究者的重视。
— — 马鸿增《绘画史论家温肇桐极其著述》,《艺苑》,1987年1期。
 
 
《唐朝名画录》温肇桐注 1985年3月 四川美术出版社 常熟美术馆藏
 

 
《历代中国画学著述录目》温肇桐编
1958年5月 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 常熟美术馆藏
 

 
《1912— 1949美术理论书目》 温肇桐编
1965年5月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常熟美术馆藏

      中国的古代画论同古代绘画一样,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是长时期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古代画家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在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着自身,而又能动地指导艺术实践活动,推动艺术的发, , , 展。今天我们来研究它,正是要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批判地继承,以使其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发挥新的作用。
— — 温肇桐编著《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温肇桐编著
1980年10月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常熟美术馆藏

      《古画品录》是在总结前人绘画理论和批评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绘画艺术的社会功能、批评标准、创作准则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等等的真知灼见。因此,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空气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 温肇桐著《古画品录解析》,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古画品录解析》温肇桐著, 1992年6月 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常熟美术馆藏
 
      在《古画品录解析》这部书中,温肇桐教授论述了南齐谢赫的时代、家世以及他所撰中国第一部绘画批评著作《古画品录》里评定孙吴以来37个画家艺术水平的高下;“ 六法” 、“ 六品” 和“ 气韵” 的内涵;记述了后代出现种种不同体例的绘画批评续作,并阐明了谢赫品第分类,实际是魏晋时代门阀统治的选举制度,即“ 品藻人物” 而施用的“ 九品中正” 制在绘画批评上的折射而已。同时代人钟嵘之撰《诗品》,庾肩吾之撰《书品》,原因就在于此。
— — 谢海燕《〈古画品录解析序〉— — 悼念温肇桐教授逝世》,《艺苑》,1990年4期。
 
      绘画批评的要求,是衡量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并确定其优劣或高低,也是衡量它的社会政治思想教育作用,达不到这一要求,也就无所谓绘画批评。艺术的社会政治思想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动,绘画批评的标准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作为绘画批评的批评家,一方面要求他要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修养,同时也要求批评家虚怀若谷。显然,胸无点墨的人是难以承担这样的任务的。主观武断,自以为是,都不是学术争鸣的应有态度。持有良好的批评态度,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方法,对于画家和他的创作,是会起启发、诱导的作用。恰如其分的批评,对于艺术实践必然是有益的。
— — 温肇桐著《中国绘画批评史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中国绘画批评史略》温肇桐著
1982年5月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常熟美术馆藏
 

 
《中国绘画批评史略》韩译本序 温肇桐 1989年10月 手稿 常熟美术馆藏
 
单元四:益友广结 相知有素

      温肇桐在其一生的美术教学与研究工作中结实了众多美术界的同道学者,多所请益,见识广传。尤其是与倪贻德、刘海粟、谢海燕、庞薰琹等人关系密切,这种交际对温肇桐的人生轨迹,学识积累及思想变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从这一特殊的交友群体出发,构成了温肇桐艺术人生中的独特亮点。


 
1941年摄于上海“ 尼特画室” ,右起谢海燕、倪贻德、温肇桐、黄独峰

      1936年寒假一开始,我偕同爱人陈爱秾,从常熟乘车到沪,当天下午,在蒙蒙的细雨声中,坐了街车,到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吕班路(今重庆路)口的刘海粟先生家中。


 
刘海粟致温肇桐明信片 1978年9月30日 常熟美术馆藏

      通过和刘先生第一次的谈话,我得到了启发,并且体会到,中国新美术教育奠基人之一、新美术运动开拓者之一的刘海粟先生,胸怀宽广,在用人方面既没有门户只见,也不像庸俗之士,看不起小学教师。
      我还记得,1944年夏天,在常熟家中度假,开始编写乡先贤名画家王石谷的评传和年表,新学期开学,我就把这本《王石谷》即后来收入《清初六大画家》中而出版的稿子,送请刘先生审读。他看过稿子之后,马上就把家藏珍品王石谷《仿赵大年水村幽居图》卷拿出来给我看, 使我体会到王石谷师古艺术的特色, 不同于王麓台艺术的刻意模古,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具有创造性的。他还说,研究古人作品,还得参考著录来加以研究,借可了解作品的流传经过和后世对它的赏鉴。他要我再查一查《历代著录画目》这部工具书。从此,我学会了研究工作上的一个必要的方法。
— — 温肇桐《回忆与海翁相处的日子》,1983年,《艺苑》第1期。

      我比您小一岁,比刘老小十四岁,精力和工作效果,望尘莫及,既惭愧,又高兴。高兴的是好友至交的成就,给我分享了一份荣誉感。刘老经常给我带来国内外报刊有关他的报道资料,您也是这样,你们的成就给我带来无限愉快。
— — 谢海燕致温肇桐信件,1989年3月24日。
 

 
谢海燕题“ 温肇桐故居” 常熟美术馆藏
 
      1925年秋,薰琹去法国巴黎,在叙利恩学院学画,隔了一年多,又转入朗格米尔学院学画。1930年初回国后即返故乡。这时候,我和几个美术青年组成的“ 旭光画会” 还不满三个月,对如何开展活动没有想出具体的方案,忽然知道有这样一位法国留学的美术青年回来了,我们真是欣喜若狂。于是就设法通过朋友关系,开始和薰琹接触。
      那是一个寒冬的下午,薰琹在他家的铜鼓轩里和“ 旭光画会” 七个发起人会面了。他首先答应作为一个发起人加入了我们的行列,并经过磋商,决定于二月间假石梅县中女子部(今图书馆古籍部)举行第一次展览会。
— — 温肇桐《悼薰琹》,1985年4月16日,《常熟市报》。
 
      1948年4、5月间,我走到蒲石路(今长乐路)八号,看望阔别已将二十年的老友庞薰琹。还记得,我们两人以近二十年各自的生活经历与工作情况为中心,畅谈了大半天。那天我还在他寓所和他夫妇二人一起共进午餐。
— — 温肇桐温肇桐《我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 — 记中国现代名画家、工艺美术教育家庞薰琹》手稿,1987年。
 

 
《“ 我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 — — 记中国现代名画家、工艺美术教育家庞薰琹》(部分)温肇桐 1987年 手稿 常熟美术馆藏


 
《庞薰琹艺术生涯散记》(部分)温肇桐 1984年 手稿 常熟美术馆藏
 
结   语
 
      常熟籍著名美术教育和美术史论家温肇桐先生对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贡献良多。一方面,他在基础美术教育和美术史论教学过程中成绩显著,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促进了地方美术教育与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重要的美术史论研究人才。另一方面,温肇桐先生在自身的美术史论研究工作中成果卓著,著作等身,在中西与古今文化相互交织的时代浪潮中,他始终以具有文化意识的民族知识分子和“ 筑基人” 形象,自信与勇敢地坚守民族美术的正统地位,并通过具有基础性、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为中国文化的复兴竭尽所能。此外,温肇桐先生作为中国老一辈美术工作者发奋勤勉、严谨踏实和勇于担当的典范,他的治学态度和自我奉献精神成为无数为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发展穷其一生的艺术先驱共有的品质,这种品质在今天无疑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染力和号召力,值得后人铭记与传诵。
      常熟美术馆作为地方美术馆,对彰显本土优秀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然而,在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语境下,地方美术与本土文化的重新发掘与利用除了需要情感与热忱,更需要从客观的时代视角和史学层面进行剖析与审视。这也是近年来常熟美术馆有针对性地开展常熟籍艺术家系列展览所坚持的重要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常熟美术馆通过逐步挖掘、梳理、征集、展示一批现当代有价值的本土艺术家作品,力求让世人更多地了解常熟美术的真实面貌,同时努力构建起地方美术史的发展历程。
      在此,要特别感谢温肇桐先生家属向常熟美术馆无偿捐赠温肇桐文献资料。这一善举,彰显出身处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常熟人对传承与弘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思想认识与高尚情怀。如今,斯人已逝,珠流璧转,透过这些珍贵的史料,温肇桐留给后人的,诚如王锡华先生为其所写的挽联“ 忠魂耿耿随长江入海,遗著累累经历史闪光” 。

庞薰琹美术馆 常熟美术馆馆长 吴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