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籍艺术家系列展之“梦境的诉说——唐滔逝世十周年特展”
主办单位:常熟美术馆
展览场地:常熟美术馆3、4、5号展厅
展出时间:2011-2-3 至 2011-6-15
阅读量:3332
前 言
唐滔先生要是在世的话今年“ 小七十” 了,可惜的是他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
他是一位喜好做梦的画家。唐滔二十岁就在全省青年美术大展中获奖,后又成为江苏省国画院的首批特聘画师和常熟市文联副主席。一生醉心于虞山画派的传承与衔接,并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他又是一位努力圆梦的画家。唐滔少时习画得其父亲唐瘦青的启蒙,后师从海上名家唐云,后期受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影响。他以董源、倪云林、王蒙、石涛、石谿、龚贤和虞山画派历代名家为师并得其笔意,倾心黄宾虹、傅抱石、石鲁、李可染等大师并融其艺术手法,但最使他醉心的还是生他养他爱他和与他生死不离的虞山及其“ 虞山画派” 。
五年前,在唐滔逝世五周年之际,其家属张巾英女士向常熟市政府无偿捐赠了50件唐滔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我馆已在常熟、昆山、常州、上海等地巡回展出,均在当地美术圈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如今,在唐滔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为了弘扬光辉灿烂的常熟文化和唐滔先生的艺术成就,我馆特向张巾英女士借出唐滔的一批手札资料和60多件作品,希望比较全面地展示唐滔的梦的轨迹,也让更多的人们走近这位画家,以更多的作品亲近他的观众,以广阔的艺术视野与他一起感受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的诉说。
是为对唐滔十周年祭特展之诠释。
一、启梦篇
唐滔的梦开始在江南,开始在一个“ 平平如暮烟横纱,淡淡如江舟远山” 的美丽地方。曾几何时,他用画笔给我们描绘了这块土地上最恬静的气息和韵律。
唐滔得其家学熏陶,自幼受其父亲唐瘦青的影响,学习山水画,后又拜海上名家唐云为师,苦心钻研传统技法。他喜爱董源“ 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的平淡天真;” 喜欢倪瓒“ 只傍清水不染尘” 的清寂高逸;更爱石涛“ 豪放郁勃,洒脱奔放” 的苍润兼备。在临摹古画的专注之中,唐滔不但完善对传统中国画技法的理解和认识,也从中吸收了古人的精妙与神髓。
他的仿古作品不但具有“ 南宗” 各家的法度气节,更有“ 虞山画派” 的笔墨遗韵,唐滔懂得只有先学会“ 师法古人” 才能有之后的“ 以心为师” 。他仿大痴,仿云林,在沿袭传统绘画的过程中,他用与生俱来的沉稳与安静,深入古人堂奥,并加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唐滔希望跟随前人的足迹开始自己“ 梦的旅程” ,他渴望能够“ 融合百家,蔚然自成” ,这里曾是他梦境的起点。
二、追梦篇
在唐滔的梦里,他总是希望把中国传统笔墨的精神创造成为时代的音符。正如他自己所说:“ 研究和创造一种合乎时代的艺术形式是必然的课题,在这其中,传统的地位也许有所削弱,但这也并非意味着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抛弃,而是以现实为出发点,以未来为目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重视估价和审视。”
唐滔极为重视傅抱石、黄宾虹、李可染和石鲁等国画大师,因为他们的作品代表着对传统中国画的传承和发扬。唐滔知道,要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就必须注重写生、热爱自然、感悟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大音稀声的境界以及平静的画面下凝聚的激烈、沉重、和汹涌澎湃。他把自己对传统笔意的理解熔铸提炼为崭新的虞山风貌画作,我们从他那一边一角的严谨中,看到了传统绘画中缺失已久的天水渲染,看到了符合现代审美的崭新气象,没有现代生活的浮夸与忧虑,有的只是家乡宜人的湖甸风光、芦荡渔舟和村居池塘。
唐滔用清新野逸的笔墨,描绘着自己的执着与守候,编织着自己的梦境江南。
三、寻梦篇
唐先生从海外游历归来后,画风为之一变。展开画面,铺面而来的是色彩与光影交织的印象派画风。在色彩的纵横涂抹中,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的色块跳跃,如同乐曲里的音符,强烈地撞击者观者的视觉。
从唐先生的绘画历程来看,九十年代前后正是他探索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的实验时期,如何通过中国笔墨来取得画面丰富、厚实的效果,是他刻意追求的目标。
印象派大师毕沙罗是点彩法的引领人。唐先生这个时期的作品明显受到了毕沙罗点彩法的影响,强调了绘画的色彩与笔触的表现作用。与唐先生相似,著名画家黄宾虹也是通过画册接触到印象派艺术的,黄宾虹曾说过:“ 欧风东渐,心理契合,不出廿年,画当无中西之分,其精神同也。” 正是因为印象派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接近,所以唐先生接受并借鉴印象派风景画的表现技巧也是在情理之中。
四、释梦篇
博取混沌气象是中国山水画家的最高追求之一。唐先生的晚期山水画正是体现了这一高妙境界。其具体特征表现在:
其一是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反映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美学观念。 唐先生注重笔墨形式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并对个体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了直觉的客观再现与描绘。
其二是注重绘画的笔墨、构图、色彩、笔触与意境的融合。唐先生在中国笔墨意味与西画的色彩与笔触融合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把隐约流淌的色彩和微妙的笔墨意味引入画面,使画面随之呈现出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意境。
其三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绘画语言。为了水光山色的动态变化,唐先生采用小笔触的点彩法,色彩在幽暗中跳跃,使画面产生了一种新的和谐。
通过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深厚功力和西方印象派绘画,尤其是对毕沙罗点彩法的深刻领悟,唐先生的晚期山水画无论是在美学理念、光色处理、视觉建构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创造了新的艺术体系,而且其独特的技法也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五、圆梦篇
唐滔是那么热爱这个世界和身边的人、那么热爱事业和生活。就在他辞世的前两天,还在圆着画家的梦,在他的临终遗笔中勾勒着他将要绘制的巨幅蓝图:
“ 躺在绿色的山坡上,
俯视碧绿的海水,
望见湖边数点白帆,
在树木隐现中有几幢居室,
天是那么蓝,
白云是那么悠闲。”
好一派湖光山色,芦荡渔舟、村居池塘、田园风景,把“ 人间似天堂” 带去那“ 天堂似人间” ……
他是一位喜好做梦的画家。唐滔二十岁就在全省青年美术大展中获奖,后又成为江苏省国画院的首批特聘画师和常熟市文联副主席。一生醉心于虞山画派的传承与衔接,并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他又是一位努力圆梦的画家。唐滔少时习画得其父亲唐瘦青的启蒙,后师从海上名家唐云,后期受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影响。他以董源、倪云林、王蒙、石涛、石谿、龚贤和虞山画派历代名家为师并得其笔意,倾心黄宾虹、傅抱石、石鲁、李可染等大师并融其艺术手法,但最使他醉心的还是生他养他爱他和与他生死不离的虞山及其“ 虞山画派” 。
五年前,在唐滔逝世五周年之际,其家属张巾英女士向常熟市政府无偿捐赠了50件唐滔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我馆已在常熟、昆山、常州、上海等地巡回展出,均在当地美术圈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如今,在唐滔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为了弘扬光辉灿烂的常熟文化和唐滔先生的艺术成就,我馆特向张巾英女士借出唐滔的一批手札资料和60多件作品,希望比较全面地展示唐滔的梦的轨迹,也让更多的人们走近这位画家,以更多的作品亲近他的观众,以广阔的艺术视野与他一起感受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的诉说。
是为对唐滔十周年祭特展之诠释。
一、启梦篇
唐滔的梦开始在江南,开始在一个“ 平平如暮烟横纱,淡淡如江舟远山” 的美丽地方。曾几何时,他用画笔给我们描绘了这块土地上最恬静的气息和韵律。
唐滔得其家学熏陶,自幼受其父亲唐瘦青的影响,学习山水画,后又拜海上名家唐云为师,苦心钻研传统技法。他喜爱董源“ 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的平淡天真;” 喜欢倪瓒“ 只傍清水不染尘” 的清寂高逸;更爱石涛“ 豪放郁勃,洒脱奔放” 的苍润兼备。在临摹古画的专注之中,唐滔不但完善对传统中国画技法的理解和认识,也从中吸收了古人的精妙与神髓。
他的仿古作品不但具有“ 南宗” 各家的法度气节,更有“ 虞山画派” 的笔墨遗韵,唐滔懂得只有先学会“ 师法古人” 才能有之后的“ 以心为师” 。他仿大痴,仿云林,在沿袭传统绘画的过程中,他用与生俱来的沉稳与安静,深入古人堂奥,并加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唐滔希望跟随前人的足迹开始自己“ 梦的旅程” ,他渴望能够“ 融合百家,蔚然自成” ,这里曾是他梦境的起点。
二、追梦篇
在唐滔的梦里,他总是希望把中国传统笔墨的精神创造成为时代的音符。正如他自己所说:“ 研究和创造一种合乎时代的艺术形式是必然的课题,在这其中,传统的地位也许有所削弱,但这也并非意味着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抛弃,而是以现实为出发点,以未来为目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重视估价和审视。”
唐滔极为重视傅抱石、黄宾虹、李可染和石鲁等国画大师,因为他们的作品代表着对传统中国画的传承和发扬。唐滔知道,要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就必须注重写生、热爱自然、感悟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大音稀声的境界以及平静的画面下凝聚的激烈、沉重、和汹涌澎湃。他把自己对传统笔意的理解熔铸提炼为崭新的虞山风貌画作,我们从他那一边一角的严谨中,看到了传统绘画中缺失已久的天水渲染,看到了符合现代审美的崭新气象,没有现代生活的浮夸与忧虑,有的只是家乡宜人的湖甸风光、芦荡渔舟和村居池塘。
唐滔用清新野逸的笔墨,描绘着自己的执着与守候,编织着自己的梦境江南。
三、寻梦篇
唐先生从海外游历归来后,画风为之一变。展开画面,铺面而来的是色彩与光影交织的印象派画风。在色彩的纵横涂抹中,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的色块跳跃,如同乐曲里的音符,强烈地撞击者观者的视觉。
从唐先生的绘画历程来看,九十年代前后正是他探索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的实验时期,如何通过中国笔墨来取得画面丰富、厚实的效果,是他刻意追求的目标。
印象派大师毕沙罗是点彩法的引领人。唐先生这个时期的作品明显受到了毕沙罗点彩法的影响,强调了绘画的色彩与笔触的表现作用。与唐先生相似,著名画家黄宾虹也是通过画册接触到印象派艺术的,黄宾虹曾说过:“ 欧风东渐,心理契合,不出廿年,画当无中西之分,其精神同也。” 正是因为印象派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接近,所以唐先生接受并借鉴印象派风景画的表现技巧也是在情理之中。
四、释梦篇
博取混沌气象是中国山水画家的最高追求之一。唐先生的晚期山水画正是体现了这一高妙境界。其具体特征表现在:
其一是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反映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美学观念。 唐先生注重笔墨形式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并对个体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了直觉的客观再现与描绘。
其二是注重绘画的笔墨、构图、色彩、笔触与意境的融合。唐先生在中国笔墨意味与西画的色彩与笔触融合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把隐约流淌的色彩和微妙的笔墨意味引入画面,使画面随之呈现出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意境。
其三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绘画语言。为了水光山色的动态变化,唐先生采用小笔触的点彩法,色彩在幽暗中跳跃,使画面产生了一种新的和谐。
通过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深厚功力和西方印象派绘画,尤其是对毕沙罗点彩法的深刻领悟,唐先生的晚期山水画无论是在美学理念、光色处理、视觉建构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创造了新的艺术体系,而且其独特的技法也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五、圆梦篇
唐滔是那么热爱这个世界和身边的人、那么热爱事业和生活。就在他辞世的前两天,还在圆着画家的梦,在他的临终遗笔中勾勒着他将要绘制的巨幅蓝图:
“ 躺在绿色的山坡上,
俯视碧绿的海水,
望见湖边数点白帆,
在树木隐现中有几幢居室,
天是那么蓝,
白云是那么悠闲。”
好一派湖光山色,芦荡渔舟、村居池塘、田园风景,把“ 人间似天堂” 带去那“ 天堂似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