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展览>往期展览庞薰琹中国传统图案展

庞薰琹中国传统图案展

主办单位: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

展览场地:常熟美术馆3、8号展厅

展出时间:2010-1-28 至 2010-12-28

量:2214

怀梦而行的庞薰琹
(序言)
 
      早在1939年,在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庞薰琹先生便默默地临摹搜集了大量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他用铅笔、钢笔或毛笔的线条,深入而又洗练地勾画出源于各种形式的中国传统及民间图案,满满地画了有十几本。对于这些不曾为人重视的传统文化,他的工作不仅止于关注和搜集,而是开始一种全新的尝试,把商周的青铜纹样、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纹样、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纹样等,经过想象、挪用、重构,并融入留学法国时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新鲜感受,化为摩登的现代设计。就这样,在中国现代设计史上,庞薰琹先生迈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开拓性的第一步。
      今天,每次出展他的这些作品时,都令人们惊叹不已,其精美的图案与超前的设计思想,不仅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之绚丽与深邃,也显示出先生青年时代心境的高远,修养的深厚,品味的不凡和求艺的勤勉,他超功利的研究状态和为之受难一生的梦想更是深深感动着人们。
      我们知道,他的这些图案和工艺美术设计作品,都是庞薰琹1939年抗战期间流亡于昆明,在生活窘迫的情况下完成的。他在《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一书中这样说:“ 当时几乎一分钟都没有浪费,一清早吃过早饭放下碗就看书,抄写资料,绘制纹样,还请人买了几瓶火油,甚至于工作到夜里一时,后因久坐而便血” 。
      在那样动荡而艰苦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现代绘画的开拓者庞薰琹先生沉醉于中国图案与工艺美术设计呢?这还要追朔他19岁的年月。那是在1925年庞薰琹留学法国时,一个万国博览会中的西方现代设计艺术震动了他,他对比祖国人民生活的贫穷落后,想报考巴黎装饰艺术学院学设计艺术,没想到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被拒,十九岁的庞薰琹从此萌生了祖国也能有这样一所院校该多好的梦想。这个梦想他怀揣了一生,也追逐了一生……直到1985年临终时,最后一句话还是问“ 学院工艺实验室办得怎么样” ?他想把纸上的图案设计付诸实践,让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实现他用工艺术美术设计强国、立国的梦。
      据记载他创作的图案作品曾在西南联大由教授们相互传阅过,受到过一致好评。这些作品在40年代庞薰琹任教时,也曾带上课堂,引入过教学。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中国图案集》被作为腐朽没落艺术而抄走。1971年全工艺美院下放到部队农场时,留下庞薰琹等几位有病的“ 劳改分子” 清理垃圾,庞薰琹意外地捡到了他自己青年时代亲手绘制的这本《中国图案集》,虽然不全,但留下来的每一张尚好无损。现藏常熟美术馆。
      1978年我和王玉良有幸考取庞薰琹先生研究生,时年庞先生已七十高龄,他把这些图案拿出来给我们看。让我们从临摹传统纹样着手,先分代做纵向的历史比较研究,再做横向的中西比较研究。装饰基础研究就这样开始步入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比较研究中。他还说:“ 老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土生土长的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大,学习传统艺术要研读老庄美学” 。
      先生给我们这样的安排,无论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现在回头看,应该说与庞先生青年时代留学法国时,曾带回西方现代绘画与现代设计两粒火种有关。他把中国传统图案、装饰纹样、装饰画、工艺美术设计等无名工匠的艺术,都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他很想从根部文化中育化出中国现代设计与现代绘画。
      他在50年代撰写的《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中这样写道:“ 装,藏也;饰,加以文采也。” 装,特指宇宙之理深藏其内;饰,凡物去其尘垢,增其光彩皆谓之饰。在庞薰琹心中,装饰意为宇宙大理之光彩,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可有可无的表面装饰。
      他认为中国图案中一草一木,均积聚有宇宙的能量。他还说:“ 一双鞋子的设计也有雕塑美” 。这表明在庞薰琹先生心中,图案、装饰画与现代绘画,设计艺术与纯艺术之间没有严格界限;抽象、具象、幻象、写实、变形也无界限。他们都是宇宙间的图案,都有完美的统一和秩序。
      早在1944年,庞薰琹先生曾说:“ 宇宙间无论是飞鸟、走兽、昆虫、山水、花木,都成图案形象。就是我们人类也是一个生动、美丽的图案形象” 。需要我们恢复活泼、勇敢、热情、正直的精神去发现,图案“ 并非人类所发明” 。
      他认为“ 假若有一天宇宙间的图案形象全部毁灭,这世界将沦为一个悲惨的地狱” 。(原载1944年2月13日成都《中央日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图案在庞薰琹心中是至高无尚的,图案在他心里蕴藏着宇宙生命之奥秘。庞先生对中国图案狂迷地研究过程,既是他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他以自己的生命体悟契合宇宙生命的过程,更是他追逐中国现代设计梦想的过程。传统是一条永恒的河,庞先生是回到永恒源头,又奔向大海的人。
 
刘巨德
2009年11月于清华荷清苑
 
画家介绍
 


      庞薰琹(1906— 1985)  笔名鼓轩,江苏常熟人。中国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 
      1925年赴法国,入巴黎叙利恩绘画研究所学画,1927年在巴黎格朗歇米欧尔研究所深造。1930年回国,成为当时有进步倾向的新兴美术启蒙运动组织者之一。1931年在上海昌明美术学校、上海美专任教。1932年,与倪贻德等人创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自觉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派美术成果的、有宣言的、有纲领的学术性社团— — “ 决澜社” ,蜚声艺林。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个人画展,以后又举行广告画展览。1938年开始搜集中国古代装饰纹样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翌年深入贵州民族地区作实地考察研究工作。1940年任四川省立艺专教授兼实用美术系主任。1947年在广东省立艺专任教授兼绘画系主任,兼中山大学教授。1953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并负责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年底任“ 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 具体负责人(郑振铎为主任委员)。遵照周恩来总理意见,1954年又筹备四个工艺美术展览会分赴苏联、东德、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和保加利亚展出。并任工艺美术代表团团长赴苏联访问。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成立,任教授、第一副院长。之后的22年,庞薰琹被错划成“ 右派” 。 
      庞薰琹立足于本民族传统,不断吸收、融化和创新,擅长油画、水彩画及白描,尤精图案、装饰艺术设计,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现代工艺美术事业的拓荒者。著有《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工艺美术设计》、《图案问题的研究》和《庞薰琹画辑》等。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图案集(Ⅱ)35  夔纹   
取材于周代(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256年)夔纹     
庞薰琹作  1939年  27.5cm×25cm  纸本  庞薰琹美术馆藏 

      夔为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商周铜器上多夔状纹饰。夔的外形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 夔一足” 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 夔,神也,如龙,一足。”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形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中国图案集(Ⅱ)32  蟠螭纹   
取材于战国(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蟠螭纹     
庞薰琹作  1939年  27.5cm×25cm  纸本  庞薰琹美术馆藏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 无角曰螭龙” 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民间有龙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而蟠则指“ 盘曲而伏” 。古代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


 
中国图案集(Ⅰ)7  仙界   
取材于汉代(公元前206年— 公元220年)画像石    
庞薰琹作  1939年  31cm×23.5cm  纸本 庞薰琹美术馆藏 
 
      图中为女娲、蟾蜍、星辰和应龙几种题材的组合,代表天上世界。女娲,人首蛇尾,是中国远古时期神话人物,汉代人认为,女娲是人类的保护神,受到汉人的崇敬。蟾蜍代表月亮。应龙是天上的瑞兽,一般长有翅膀。这四种题材组合成为一种神仙世界。

 
中国图案集(Ⅱ)3  阳乌   
取材于汉代(公元前206年— 公元220年)画像石     
庞薰琹作  1939年   27.5cm×25cm   纸本  庞薰琹美术馆藏 

      古代中国认为日中有三足乌,为太阳之精。《太平御览》卷920引《春秋元命苞》载:“ 流火为乌。乌,孝鸟,阳精,天意,乌在日中。” 东汉张衡《灵宪》云 :“ 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像乌,而有三趾。” 意思是说乌是一种由太阳的精华积聚而成的鸟,长有三只脚。另一种说法认为,三足乌是西王母的役禽,是为西王母服务的,代表西王母的天国世界。


 
中国图案集(Ⅳ)2  具装马   
取材于南北朝(公元420年— 公元589年)具装马       
庞薰琹作  1939年   27cm×21cm   纸本  庞薰琹美术馆藏 

      马在秦汉以前的战争中,一般主要用于驾车,到魏晋南北朝时,才与骑兵配合,成为战场上大显雄威的战骑。它们也全身披上了金属甲衣,与同样全身裹甲的骑手一起,被称为“ 重装骑兵” 。在中国古文献中,自魏晋以后直到唐宋,战马的马铠叫“ 具装” 或“ 具装铠” ,与骑兵的铠甲相配,合称“ 甲骑具装” 。 
      中国南北朝时期标准的马铠,历史上称为“ 甲骑具装” 。西汉时期中国只有轻骑兵,所有的战马都是赤膊上阵;到了东汉时期,开始在战马的胸部装上皮革制成的“ 当胸” 。到了三国时期,开始出现比较完善的马铠,当时这种装备非常珍贵。南北朝时期中国马铠已经开始使用铁制的大型甲片来增加铠甲的防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