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纪念庞薰琹诞辰110周年 庞薰琹研究(三十一)
2016-08-26 06:23:00来源:庞薰琹美术馆点击:8985
节选自孙彦著《庞薰琹丘堤论稿》
续篇 江山回望
一
1977年,社会气氛明显缓和了许多,庞薰琹渐渐从封闭的生活环境中走出。庞薰琹的好友、时任文化部艺术局领导的美术家华君武提议,让庞薰琹到山东去讲学、访问、采风。于是,庞薰琹由女儿庞绮陪同前去山东考察。从庞薰琹晚年的经历来看,山东之行渐渐触发了他的创作欲望,雪藏在心底的激情又开始被“眼前的美好”激发起来。非常奇怪的是,当庞薰琹被强迫退休时,有人讽刺他不会画中国画,性格倔强的庞薰琹下定决心只画油画,不画中国画。【1】可是,当庞薰琹山东之行时却出乎意料地画了很多水墨画,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从《海》、《鱼》、《青岛栈桥》等系列作品来看,庞薰琹不仅画有油画,也有水墨、速写等。《海》系列作品有的构图宏大,意境辽阔,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情。在山东的44天,庞薰琹最欣赏、最动情的是看海、画海。《海浪》、《海涛》、《海上日出》、《巨浪掀天》、《远航》等用各种表现手法和色调画成的作品,具有辽阔的意境和魅力。
从庞薰琹山东之行的水墨画和速写作品来看,他正在努力使自己的水墨画自成一格。山东之行的水墨作品彰显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的熟稔,也是他在探索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和西方绘画民族化而不懈努力的成果,表现了他正在努力使自己与画中的山水融为一体,把水墨山水作为寄托心灵与精神的栖息之地的理想追求。
二
右派问题解决之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安排庞薰琹带研究生作江浙之行。1979年5月13日乘车离京去苏州。这次去苏州本为旧地重游,但一别经年,又是劫后重生,另有一番感慨。
庞薰琹在苏州的网师园、留园、狮子林、虎丘、拙政园、寒山寺、阊门、宝带桥、东山等名胜都创作了作品,主要有《苏州园林》、《宝带桥》、《苏州河道》、《苏州塔》、《苏州庭院》、《藤花》、《太湖石》、《太湖风景》系列作品等。当他登上苏州饭店顶层阳台上画《苏州田野》油画时,确有一种辽阔与壮美,他挥洒、点染、平涂、厚抹,命名曰《江南水乡》。后来他还创作了一幅油画《江南土地》,表现了其对故乡深沉的热爱。
常熟是庞薰琹阔别43年之久的故里。虽然对家乡确有一种特殊感情,但是他没有去看“铜鼓轩”和庞家宅第,也没去虞山公墓为自己父母扫墓,庞薰琹这种“过家门而不入”的做法推测可能是决心与旧式的封建家族断绝关系的一种表现,用全身心关注、扶植工艺美术事业和教育工作的行动来表现对故乡的大爱。庞薰琹在此期间的绘画作品有《方塔》《破山寺》《读书台》《辛峰亭》等,这些作品无论从笔墨、构图、气韵和意境来讲都属于不可多得的。
在杭州时,面对物是人非的西湖,庞薰琹感慨万千。昔人已去,妻子丘堤、老友倪贻德、潘天寿等人也均已作古,对一个历经风雨的老人来说,其苦涩的心情无以言表,只有以画画来排遣。庞薰琹在杭州的作品有《烟雨六和塔》《九溪十八涧》《虎跑》《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平湖风光》《小荷尖尖》等水墨和速写等系列作品,饱含着深深的感情,意境深邃。
无论是从画面效果,还是从笔墨的表现来看,庞薰琹的水墨画受传统的影响很深,有一种传统文人画的洁净和洒脱。这段时期的大部分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写生性,用笔率意,无明显传统笔墨程式的羁绊。画中有许多部分用笔、用色有明显的西画特色,而且作品的中国画水墨味浓郁,图式简约,用笔单纯,气韵十足,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内涵。尤其在画面意境、意趣的表达上,完全吻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精神。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不但造型简约,用笔也不多,或以简练的线条,或用大块面的墨色。正因如此,画面的布白很精彩,在疏密之间穿插,面积之间对比,形成恰到好处的均衡。
此时的庞薰琹完全摆脱了长期精神压抑的困扰,创作艺术的激情再次喷薄而出。在江阴渡口的码头上,庞薰琹画了一幅很精彩的铅笔速写:画面上,但见大江东去,白浪淘沙,江面宽阔,一望无垠,雄伟而壮观地画出了码头大吊车,更画出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画以言志,可以看出当时庞薰琹壮志未酬的感慨和老骥伏枥、时不我待的人生紧迫感。
三
四川美术学院与庞薰琹和丘堤的渊源关系以密切来形容实不为过,甚至可以说他是四川美术学院的最初创建者之一。在四十余年后的1982年9月19日,四川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庞薰琹的好友沈福文邀请庞薰琹赴重庆讲学,庞薰琹欣然赴约。
从目前所见的作品来看,庞薰琹的四川之行颇有收获,不仅有速写、水墨画,还有油画,主要有《停车李家河》、《今日之蜀道》系列和《被废弃的旧居》、《嘉陵江边石灰窟》、《四川蜀道》、《四川山谷》等作品,其中目前看到的作品是庞薰琹根据当时的速写稿而回京后创作而成,大部分完成于1983年。这些绘画有些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感情,调节自己的情绪。由于他有超脱的心境,在画中取乐,所以画得潇洒自如,没有任何拘束。
庞薰琹晚年的山东之行、西北之行、江浙之行、四川之行是他传奇人生中最后的游历,在此期间创作的、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凝聚着他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经验,是他决澜精神的延续和发扬。袁韵宜说:“庞薰琹先生对世界著名艺术家大多作过研究。他有一大厚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条理清楚。其中突出的有画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波提切利以及毕加索,对音乐家肖邦和诗人雪莱,尤为看重。”【2】由此可见,庞薰琹当年在巴黎时期学习音乐、诗歌并不是错误,恰恰相反,正是美术、诗歌、音乐的激荡与交融,不仅触发了他出类拔萃的创造才能,而且在心理上支撑他度过了漫长的艰苦岁月,并且还点亮了庞薰琹色彩斑斓的一生,直到1985年3月18日凌晨3时30分。
四川之行后不久,庞薰琹的健康状况越来越糟。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的刘开渠建议为庞薰琹举办一次画展,文化部领导华君武也表示同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提出,借校庆之机为庞薰琹举行执教52周年庆祝会。实际上,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之下,庞薰琹执教52周年庆祝会如期在校庆27周年时举行,这个时间节点无疑蕴含着多种深意。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史档案资料中,可以看到这次庆祝会邀请的重要嘉宾和昔日的好友,再加上院长常莎娜亲自献花的举动,满头银发的庞薰琹深深感到了被肯定和赞誉的幸福。(图1)
[1] 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91页。
[2] 袁韵宜:《庞薰琹传》,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2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