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庞薰琹研究连载:纪念庞薰琹诞辰110周年 庞薰琹研究(十九)

连载:纪念庞薰琹诞辰110周年 庞薰琹研究(十九)

2016-08-26 04:10:00来源:庞薰琹美术馆点击:5042
节选自孙彦著《庞薰琹丘堤论稿》
 
吉祥寺:另一种可能
(一)家国山河间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危急存亡之秋,保护好祖先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物,就是保住了中华民族的根,保护文物也成为了中国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中华民族的文化抗战也蓬勃兴起。在此背景下,中央博物院为了保存文物艺术品,负责组织实施了规模空前的文物大迁徙。中央博物院的文物迁移分南路、北路、中路三条线路同时进行。在重庆大轰炸后,中央博物院及随行文物迁到昆明,获得了短暂的安宁,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庞薰琹进入了中央博物院工作。
在重庆大轰炸后,中央博物院及随行文物迁到昆明,获得了短暂的安宁,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庞薰琹进入了中央博物院工作。1940年6月,日军发动“南进”的战争计划,妄图夺下云南,以对重庆形成夹击之势,目的是迫使蒋介石的重庆政府投降。在这样的背景下,昆明不断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设立在的昆明的各个机构和住在昆明的人员又纷纷转移。最后,位于长江边上、人口不到三千的的李庄古镇,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包括中央博物院在内的十多个中国高等科研机构和近万名文人学子,李庄的人民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0年底,庞薰琹一家随中央博物院抵达李庄,终于结束了三年多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
在中央博物院工作的近两年时间里,庞薰琹也参与了对西迁的部分文物的研究。除了上面讲到的从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艺术调查工作之外,庞薰琹还收集研究了很多彩陶纹样、夏商周时期的铜器纹样和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的装饰纹样。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装饰纹样,庞薰琹也在开始收集研究,并且还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希望有朝一日能编写《中国纹样史》,继续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
在1941年的春节过后,庞薰琹离开中央博物院来到了成都。不久,受李有行校长的邀请,庞薰琹赴四川省立艺专任教。关于四川省立艺专,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资料:“1938年,李有行、谭旦冏、雷圭元、庞薰琹、赵太侔、王曼硕等六位留学西洋和东洋的热血青年,各出500大洋做基金,在成都创办了‘中华工艺社’。1940年,‘中华工艺社’扩大合并,成立由李有行任校长的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界著名人士沈福文、圭院(雷圭元)、关良、吴作人、丁聪、王子云、张漾兮、苗勃然、谢趣生及比利时人华伦士、白征明等先后任教,一时声名鹊起。”【1】庞薰琹在进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工作之前,就已经入股了‘中华工艺社’,在进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工作之后,一直就有去成都与李有行共同经营“中华工艺社”的打算。所以,对庞薰琹而言,能进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工作、研究中国古代艺术传统,并接受博物院的委派进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调查工作,实属意料之外的事情。而正是这种历史的巧合,成就了出现在历史关节点上的、被幸运砸中的“英雄人物”。
因为日本飞机时常对成都轰炸,成都城内没有防空设备,一遇警报,就得逃往城外,人们经常生活在恐慌之中,所以,李有行建议庞薰琹暂时到郫县省立艺专分校任教,分校有一班同学,教员有程尚仁等人。校址原来是一个尼姑庵,名叫吉祥寺。大殿旁边有两间木屋,这就是庞薰琹的家。在战乱频仍的中国,吉祥寺的生活时光算是难得的宁静。于是,庞薰琹拿起画笔描绘了美丽的吉祥寺,以抚慰自己因战乱流徙、生活困苦而倍感疲惫的身心。他先画过一幅小木屋的油画,后来又画过一幅大殿一角的水彩画。
从现存的油画《郫县旧居》和水彩画《吉祥寺》(图1)来看,庞薰琹写生作品的写实性倾向得到了强化,但是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平面化和装饰性趣味。油画《郫县旧居》的整个画面和谐、庄重、肃穆,具有古典主义的优美。在形式技巧方面,集写实主义、表现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给人以温暖、宁静之感。如前所述,对以油画家身份著称的庞薰琹来说,从此开始创作大量水彩画作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战时的西南地区油画颜料和工具的极度匮乏,所以不得不转而使用其它的画材来进行创作。其实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庞薰琹是使用毛笔作画,而不是使用西方所用的圆头笔,这更加符合他的中西融合绘画理想的追求,是油画本土化进程中的一种重要尝试。经过几年的艰苦生活的磨练和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深入研究之后,庞薰琹作品的风格也开始走向质朴、静谧、生活化的道路,原来在巴黎、上海时激情洋溢、弄潮时代的现代派画家,渐渐变成了一个更具思想性、现实性、视角敏锐的艺术家了。
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画家写生的对象不仅仅是山水景物本身,更是赋予了自己的真诚感动与人文关怀,他说:“少数民族都比较单纯、善良,内心是美的,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内在的美。”【2】因此,像庞薰琹这样的爱国画家,其笔下的山水景物无疑被寄托了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思想感情。《橘红时节》是庞薰琹1942年从吉祥寺搬到成都之后不久的作品,是根据1939年至1940年间苗寨采风时的资料绘制的、以苗族妇女为题材的工笔重彩画。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平面造型与西画的写实技巧相结合,对画面做了高度装饰化的处理。笔法细腻严谨,衣纹、头饰都加以精细地描绘,在对比中衬托出明净的人物面部及略带忧郁的神情,体现了画家寓典雅精致于平淡之中的艺术构想。画面的重心不在于记录人物事件场景,而在于描绘那些装饰性强烈的民间图案。此外,庞薰琹认真地刻画出衣服、头饰、花边等,其目的是有意识地削弱空间感,使画面感觉清新明快,从而把装饰性的魅力极大地凸显出来。《橘红时节》不是油画,而是把中国传统工艺绘画的多种技术形式与西方的现代绘画观念融合成有机整体的、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是庞薰琹对少数民族的这种真挚的感情,使他在创作时赋予了作品人物以鲜活而生动的气质,作品的感染力也正在于此。
 
[1] 《川美70年》,《重庆晨报》,2010年3月20日。
[2] 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