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纪念庞薰琹诞辰110周年 庞薰琹研究(一)
2016-08-26 03:15:00来源:庞薰琹美术馆点击:5786
节选自孙彦著《庞薰琹丘堤论稿》
序篇 故园笙歌
与清末民国时期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外交等诸多领域中的大多数才子佳人一样,庞薰琹出身于传统农耕社会的贵族世家。从《海虞庞氏家谱》【1】 来看,庞氏家谱的最初修撰是在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裔孙庞浩然组织撰写,其时已距始祖庞濴由江苏吴江迁居常熟西乡塘桥已有二百五十余载。(图1)
在嘉庆朝,西乡贻安堂庞鹏举在常熟的第五代孙庞大奎和庞大堃在科举考试中分别获得己卯科(1819年)举人和丁丑科(1817年)会元,庞大奎官至湖北武昌知府,庞大堃则为国子监学录。道光十九年(1839年),庞大堃的儿子庞钟璐家族的一支,开始在常熟县城区的虞山镇望仙桥建治新宅,自此,海虞望仙桥崛起了著名的庞氏家族。继之而起的是庞大堃的独生子庞钟璐。庞钟璐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科举考试一甲三名,探花及第,不久授予翰林院编修,为其以后仕途升迁奠定了基础。庞钟璐的长子庞鸿文于光绪二年(1876年)考中进士,先后任湖北学政、国子监司业、太常寺少卿、通政使副使。次子庞鸿书于光绪六年(1880年)考中进士,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御史、给事中、湖南按察使、布政使、贵州巡抚。
庞鸿文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庞树庭、庞树阶和庞树鞾。因为庞鸿书的独子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后不久夭亡,由庞鸿文夫人做主,将三子树鞾过继给庞鸿书。庞树鞾即是庞薰琹的父亲,他没有功名,也没有做过任何官职,终其一生在家乡读书治学。庞薰琹的母亲金芝年为浙江平湖世家之女,金芝年夫人聪明干练,思想开明。金家家道殷实,有不少人均出洋留学,在当地也算是一户名门大族。
庞薰琹出生时,他的亲祖父庞鸿文尚健在,叔祖父庞鸿书又荣任贵州巡抚,大家族中的庞薰琹生活在幸福的童年中,虽然不久亲祖父庞鸿文谢世,叔祖父庞鸿书又罢官归田,但是庞家仍然是当地的显赫豪门。不可预料的是,清末面临的数千年未见之大变局,国家的混乱预示着剧烈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而由社会革命所引起的动荡挟裹着生存其间的芸芸众生,渺小的个人命运也更加难以预测。不久,清廷废除科举制的举措彻底终结了传统贵族世家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发展道路。辛亥革命的狂风暴雨吹掠过古老家族的坚固屋脊,满地瓦砾。至此,庞鸿文、庞鸿书的后裔们所面临的将是家族衰败的无情现实。
在传统官宦世家中出生的庞薰琹,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接受了《论语》、《孟子》、《左传》和唐诗的学习,也就是最为正常的事情。而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以及世家大族所谓的贵族习惯的影响,可能是庞薰琹一生都不能摆脱的生存哲学与心理趋向。
关于庞薰琹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学习艺术的情况,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基本上有如下几个事例:
其一,中堂事件。望子成龙的母亲要儿子画一幅中堂给外祖母祝寿,可是初学绘画的他只能要别人代笔。出乎庞薰琹意料的是,那幅画居然挂在了祝寿宴会的大厅中,落款也是他的名字,亲戚们的赞扬声无疑击垮了这位诚实的孩子,无法解脱的难堪只有用喝醉来弥补。从此,庞薰琹就非常讨厌在画上落款,也不喜欢给学生改画,更不愿意别人改自己的画,凡是老师修改过的画就一概销毁。就目前所能看到的庞薰琹早期作品而言,的确极少有落款。
其二,画水桶。庞薰琹画水彩画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的,也算是他真正学画的开始。当时的图画课教师兼教音乐,虽然没有看到他的绘画作品,但是写生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井边水桶的造型和色彩变化吸引了庞薰琹的注意,旧了的水桶色彩比较丰富,木头的颜色不一样,木桶的下部因为常年受潮,变成了绿色,木桶的受光面与暗部色彩也不同。这样的木桶水彩画受到了老师的赞扬,极大地增强了童年庞薰琹的艺术兴趣。
其三,喜欢装饰。庞薰琹的母亲在每年夏初总是把叔祖母的旧衣服拿出来晒。这些旧衣服的款式、花边和色彩深深的吸引着他,使他陶醉其间,这居然成为了童年庞薰琹学习装饰艺术的视觉启蒙读物。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庞薰琹与书房“铜鼓轩”的关系。铜鼓在今天广西、贵州一带甚多,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乐器和礼器。庞家铜鼓的来历,最为合理并符合逻辑的解释应该是:庞鸿书在贵州巡抚任上获得铜鼓,之后又命名其书房曰“铜鼓轩”。 袁韵宜在《庞薰琹传》中评价说:“庞薰琹先生研究过铜鼓史料和专著,因为铜鼓不仅是乐器,还是工艺品,这对于广收博取,从小就爱好装饰艺术的薰琹先生是有吸引力的。除此,他也确实承继了他的高祖大堃、祖父鸿文公那读书做学问人的性格和气质,只要和工艺美术有关的文物或著作都热爱,都有兴趣研究。而他心灵深处也留恋祖上和他自己生活过的小书房。”【2】非常有趣的是,这种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对庞薰琹后来研究西南少数民族艺术产生了一种巧合的机缘。
庞薰琹原名鎣,乳名南,喻其出生时适值祖父辞官南归之时。初入学时,父亲给他取学名“薰琴”,这名字的出典是《孔子家语》,其中说:“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愠兮”。“薰”字意在熏陶于诗书好礼之家,必成大器,解民于困苦。在《说文解字》中,琴者禁也,表达修身和节制,亦表达美丽和温顺之意。 “琴”,也指琴川,琴川是常熟的别名,城内有七条小河枕于琴河之上,形似七根琴弦。
传统文化与家族文化对庞薰琹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此外,除了家庭的因素外,在影响庞薰琹绘画风格的原因中,故乡的山水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故乡虞山、尚湖的美丽风景对庞薰琹的绘画艺术影响非常大,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生于虞山。在生于西南、西北的人的眼光中,虞山只像一座土丘。所以也许正因此,我笔下没有雄大的气势。可是,虞山步步美雅,可惜我笔下未得它的灵秀。虞山傍临湖水,终年沉睡于一个蓝灰色的天空。我虽痛恨我家乡的闲散,然而我深爱我家乡的湖山。为什么我爱用蓝灰色的色调,最好你去问我家乡的湖山罢。”【3】
据有关资料显示,庞薰琹的一生一直念念不忘故乡。在庞薰琹经常使用的印章中,其中有一枚刻有“家在琴川第一弦”的印章。(图2)此外,庞薰琹还曾经以笔名“鼓轩”、“虞”等发表过多篇文章。在他的自传回忆录《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中也有大量的关于故乡的记述。尤为重要的是,袁韵宜按照庞薰琹的遗嘱,把他几乎所有的遗作近五百件作品及手稿等全部捐献给了故乡常熟,并多方奔走呼吁建立庞薰琹美术馆。经轻工业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江苏省和常熟市政府的批准,由轻工业部、江苏省和常熟市政府合作出资的庞薰琹美术馆于1991年6月20日在常熟建立。而庞薰琹家属捐赠的近五百件作品成为了庞薰琹美术馆最为重要的典藏支撑,奠定了当时中国为数极少的名人美术馆的藏品基础。庞薰琹美术馆无疑是庞薰琹对故乡感恩回报的一种特殊方式,一种大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