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庞薰琹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庞薰琹的工艺美术思想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庞薰琹的工艺美术思想

2016-07-26 03:05:00来源:庞薰琹美术馆点击:4220
夏淳(常熟美术馆副书记、典藏研究部主任)
发表于《大众文艺》2016年第15期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庞薰琹是一位拥有卓越艺术成就与非凡远见的杰出艺术家。他不仅组织领导了代表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决澜社”,而且为中国的工艺美术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庞薰琹和那个时代的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一样视富国强民为己任,从最初“中国人能否成为大艺术家”的个人追求到“建立中国的巴黎高等装饰美术学院”的民族梦想,再到“半个多世纪中,好像生活在一场梦里”的人生感慨,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紧密相联。在庞薰琹的一生中,无论是“决澜赤子”还是“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先驱”都是其实践理想的积极表述。相较而言,庞薰琹的“奠基性”要比“先锋性”来得更为重要,毕竟在他的一生中花去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中国工艺美术走向现代的宏伟事业。在这期间,中国的工艺美术虽然经历了最初的发展方向之辩、随后的政治运动影响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重新发展。但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却始终存在,甚至延续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而庞薰琹是清醒和睿智的,他的许多想法与建议不但在当时是真知灼见,用今日的眼光来看,依旧意义非凡。需要指出的是,庞薰琹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负责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直至七十年代末走出政治运动阴影,重新主持工艺美术教学工作,其工艺美术思想在本质上始终保持着统一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视角来考察庞薰琹的工艺美术思想,表明其对当下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具有的时代价值。
一、揭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专指二十世纪下半叶发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被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解释为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艺术亚文化的兴起,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二是指将生活转化为艺术品,追求生活方式的风格化和审美化;三是指日常生活日益呈现符号化和影像化特征。持这一观点的理论家认为审美不限于艺术,审美还可以存在于生活中,“艺术的终结”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艺术让位于宗教和哲学,而是让位于现实。但是,不是任何现实生活的艺术化现象都可以被称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如前现代社会贵族的艺术化生活,现代社会将现成品变为艺术品的谋划等都不具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普遍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有赖于工业化和大众文化的兴起。工业化生产颠覆了康德美学“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而大众文化则消解了“审美的非功利性”。二十世纪的西方世界,随着雅俗分赏的传统审美方式被打破,纯艺术与实用艺术之间,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鸿沟被逐步填平。庞薰琹面对这一新的审美趋势不仅感受到“原来美术不只是画几幅画,生活中无处不需要美”。 而且他看到了艺术在工业化背景下的新生表现,预见到了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之间的新统一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未来各种艺术、技术的对流与整合将会在更广阔和深刻的层面上展开。与西方世界不同的是,直至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社会才在真正意义上有了进入“日常生活审美化”进程的可能性,庞薰琹长久以来的理想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才能真正付诸实践。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的工艺美术被纳入国家整体建设的规划之中。在采取了保护和恢复传统手工业,建立专业高等学府和引导手工业走向规模化、合作化生产道路之后,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模式被初步地建立起来。但是,面对工商业发展的落后状况和封闭的国门,中国社会对工艺美术的理解在之后很长时间内还是出现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片面地将其孤立看待,并局限于以手工艺为主体的体系中。庞薰琹针对这一现象强调说:“在我国古代,绘画、雕塑、工艺是个整体。在当时,无所谓那个高那个低……美术与工艺,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重大矛盾,相反,他们之间相互关系极深。”他指出:“由于服务对象的改变,有一部分手工艺会逐渐发展成为机器生产。但是不能因此就说工艺生产就是手工业,机器生产的工艺美术品就不算是工艺美术。”庞薰琹提示人们注意“在世界上工艺美术已经在艺术行列中,提升到前列,因为它与人民的生活紧紧结合在一起,应该正视这个现实……只要明确了工艺美术事业的性质,有些思想上的混乱,是可以澄清的。”在庞薰琹看来,新的物质条件必将催生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才能使工艺美术事业适应“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中,“审美泛化”作为重要表征使得艺术问题被逐步拓展成日常生活、认识态度和美丑并存的经验。从柏拉图以来,艺术就被认为是对社会现实的模仿,是一个可以让人驰骋想象的虚构空间。但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却会将现实生活本身变成美的商品,它既区别于前现代社会的美丑分隔,又区别于前卫艺术中的美丑转换。在这一条件下,社会现实本身是美的,大众都可以享受美的生活。面对审美活动将会被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庞薰琹不仅认识到“工艺美术设计工作,是随时随地能使人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教育”。他也强调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民间民族工艺同样要得到发展,他建议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工艺产品,尤其不能忽视民间民族工艺的发展。他说:“一般民间手工艺,不但可以保留,还一样要发展它。因为这些手工艺品,也是生活中需要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工艺传统,这些民族工艺,如供给他们好的材料,精心设计,同样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发展”。庞薰琹撰写了大量有关民间民族工艺美术的文章,如《中国的民间手工艺》、《中国的民间陶瓷》、《巩固民间美术工艺的成就》、《民间美术工艺的复兴》等。他敏锐地看到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之间,艺术与生活之间壁垒的打破将是无法回避的时代浪潮。
二、坚持审美教育的现代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深层表征以“虚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从广义的文化哲学角度界定“虚拟”,“虚拟”意指“符号化”。“虚拟”在普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由科学技术构成的模拟。科学技术不能离开物质与物质、物质与意识的相互联系去解释现实,因此科学与艺术在某种意义都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而不是真实解释。当符号代码替代了现实生活和真实物品时,“虚拟”便替代了“现实”。沃尔夫冈•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重点论述了“虚拟性”与“审美化”的关系,他指出:“讲到客观世界的技术决定因素和社会现实通过传媒的传递,‘审美’归根到底是指虚拟性。”“虚拟性”使日常生活变为了“仿像”社会,“机械复制”的出现,生产者充分利用大众所关注的各种文化资源,通过设计和产品包装,使产品与其文化要素相关联,成为吸引大众注意的象征符号。从实用品本身的硬件到其外观、包装、商标、理念等软件的转变,可以概括为由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化向倡导艺术为主导的审美化的转变,这一过程借助科学与审美共同创造新的文化价值。正如迪克•海布迪奇所说:“走向繁荣的设计工业,其既定利益在于使市场转型、使产品审美化,在于教育‘消费者’其物质资源适应于一种新产品——即形象——的生产,它要表达和实现一套新兴的文化价值。” 
庞薰琹意识到在建构新的社会现实过程中,必须坚持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为此,他在创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之时,也同时建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使艺术教育与科学研究能够良性互动。此后,针对我国工艺美术科研工作长期落后的状况,他说道:“抓科研工作不能再等待了。世界上装饰美术的进步很大,而我们已经浪费了很多年的时间。”“今天的工艺美术是跨学科的,是跨行业的,它是一种美术,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美术,它日益与科学技术密切结合,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科学技术。它是产生于二十世纪后期的一种新兴的文化事业。它要创造人类的新生活与人类的新文明。”庞薰琹把工艺美术视作一种文化事业和集体事业,他强调“现代工艺是与科学密切结合的,教育、科研、生产、供销是一环套一环的”。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步伐将会迅猛推进,“从各种建设的速度来看,工艺品制造由手工业进展到电气化、自动化的过程,时间不会太长”。庞薰琹认识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在工艺美术的现代转型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工艺美术事业的基础环节,庞薰琹认为,在工艺美术的人才建设上,要培养既了解大众需求,熟悉国内外艺术传统和生产,熟悉新材料、新工艺还要有过硬技术与艺术表现才能的人。对于工艺美术教育中片面追求技术主导的做法,他指出:“有些人把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混为一谈了。两者之间有关系,但是两者之间又有区别。”他建议组织工作组出国考察,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学习先进的工艺美术理念。他在充分研究了国内外工艺美术现状和教育发展情况后说道:“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不论是工厂或公司,都有各种专业的工艺美术设计人员,由于国际市场的竞争,促使他们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的工艺美术设计人员,而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各方面工作都在振兴,而具有高水平的工艺美术设计人才,却屈指可数。”庞薰琹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超越以往的经验,指出了中国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上的落后现状。在他看来,工艺美术的教育工作已经不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必须改革。他在《全面规划》、《工艺美术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的改革》等文章中,详细表述了改革意见,认为艺术教育要有科学的规划,应该因地制宜地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势,确保各地的艺术教育具有互补性和差异性,要完善课程设置、重视理论研究、发展电化教育、注重生产实践等等。庞薰琹把工艺美术看作新兴的“文化事业”,他明白,工艺美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工具和技术的进步,而是通过它改变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甚至是行为方式。庞薰琹相信只有站在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纬度上思考问题,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才有可能适应现代化的步伐。
三、倡导审美理想的个性化与民主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标准美”是由“设计师”根据明确目标改造出来的“美”,与真正美学上不能被抽象为某一标准的“美”存在巨大差异。“标准美”并不需要人们通过身体或者智力积极地介入审美对象,反而会以“追随者”的面貌使人逐步丧失审美判断力。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工具性效用的确拓展了新的审美领域,丰富了审美内容。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带来了技术逻辑对文化逻辑的侵害。工业化生产的秩序化和标准化要求,势必会对艺术本身的创造性活动带来限制,大众文化的审美景观从本质上是依附着工具理性的政治、经济模式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必然带来刻板、单调的体验。西奥多•阿多诺和马克斯•霍克海默都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欺骗群众的启蒙精神。利奥•洛文塔尔也认为“通俗文化的产品全无任何真正的艺术特征。不过,在其诸种媒介方式中,这种文化已被证明有其自身的真正特征,标准化、俗套、保守、虚伪,是一种媚悦消费者的商品。” 
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日益增强,工艺美术开始大力转向以满足工业生产为模式的体系。此时的庞薰琹认识到,不能以技术、规范和纯粹理性去排斥传统工艺美术人性化和艺术化的一面,他对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压制装饰艺术生命活力,或是将装饰艺术限制在求规则和秩序的机织图案设计领域的现象表示出极大的警惕。他开始强调研究传统工艺美术思想的重要性,他希望借鉴中国传统艺术为今后的实践提供依据。在其最重要的著作《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中,对于研究传统装饰画的意义,他这样说道:“研究它是怎么构图的,研究它是怎样处理画面的,研究它有哪些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法等等,吸取前人成功的经验来改进今后少走些弯路。”面对日渐开放的形势,庞薰琹没有被一拥而入的新鲜事物迷惑。他说:“十年动乱,我们对外国的艺术的发展情况不了解,所以一看到有些外国的艺术介绍,感到新奇,这是不足为怪的……当然在这些东西中间也有可学习的东西,但是想拿它来代替‘传统’,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在庞薰琹看来,艺术设计并不能包含工艺美术的所有内容,尤其是工艺美术优良的传统,不能把它一笔抹煞,因为这些技术是继承几千年来的经验与传统,仍然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并加以发展。从工艺美术本身肩负着传达民族文化传统的责任来看,传统元素的体现也带有强化本民族文化认同的机能,显示着不同文化的张力关系,也表现出揭示本土文化意义和构建民族身份的问题。
在转向艺术为主导的审美文化时,要摆脱“标准美”束缚,完成审美的自我救赎,不仅需要从传统艺术中寻找可以借鉴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遵循美学和艺术一贯主张的个体审美敏感和个性化培养方式。在一个“虚拟化”和“仿像”的现实中,艺术只有不再“虚拟”和“模仿”才有可能对抗业已被“日常生活审美化”操控和麻痹的人的感性价值。由“日常生活审美化”培育的快感愉悦必然会作为一种必要的主体反应对设计本身提出内在的要求。庞薰琹指出,“机器现代化,而创造品种的还是人,还是需要人的脑子与人的双手。”他在谈论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转向以“包豪斯”为基础的教学时说:“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教学的主旨精神是以理性思维为出发点,它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艺术家个人的感性体验。”“包豪斯”强调的设计理念,既是功能的统治,理性的统治,又是经济的统治,在这其中,充满着机械的、冷峻的形式。庞薰琹是清醒的,他从强调民族传统和个人情感出发,以一种极具前瞻性的思想倡导审美文化的个性表征。
纵观庞薰琹整个工艺美术思想,不难发现其立足点始终围绕在艺术与普通民众的关系上。他说道:“工艺美术工作要关心人民生活、改善人民生活、美化人民生活”。“人民群众的满意与赞美,这就是做一个工艺美术设计工作者所能得到的最美的报酬。”尤其在他的《图案问题研究》一书中,通篇以民主化和大众化的思潮讨论了图案与人民大众的关系。虽然庞薰琹的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时代特征的烙印,但是,工艺美术的大众化,不只是一个生产原则和经济原则问题,它还应该是一个伦理原则问题,所谓的人性化和人文价值并不只是屈从功能的要求。海德格尔曾经讨论过“居”的本质。他认为“居”的本质不在于宽敞明亮,装修豪华的住所,“居”的本质在于一种诗意性质。这种诗意性质是以人为尺度,并具有“神性”的。机器以及“座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伤害了这种诗意本质。强调伦理原则则有利于弥合技术工业与人性尺度之间的两极张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中国不论是以往还是当下,艺术领域中的贵族主义和精英主义倾向依然存在。普通大众被排斥于许多艺术创造和欣赏的大门之外,这一现实消解了应有的艺术民主。庞薰琹的工艺美术思想提示我们关注自身的主体性和超越性,并在技术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合力中构建新的审美理想。
结语
“应该认识,工艺美术说到底是一个美学问题。愿从事工艺美术事业和教育的各方面人士,能重视职责,重视这门学科的意义。”庞薰琹的见解是深刻而中肯的。如今,在全球化、市场化催生的消费主义潮流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日益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重要现象。虽然对于这一现象的看法存在普遍分歧,各种说辞也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们依旧被商业化、物化和异化所困扰。而庞薰琹的工艺美术思想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也为人们应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来的挑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他强调艺术的多样性与平等性,坚持科学的普适性与适时性,倡导审美的个性化与民主化。这种理念贴合了“设计的社会”从功能到审美、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从一元到多元、从技术到人文、从物质到非物质的深刻转变。将中国丰富的文化要素融入到现代世界的多样性中,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庞薰琹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参考文献:
[1]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三联版社 2005年版 43页
[2]庞薰琹《我热爱工艺美术教育》 《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轻工业出版社 1986年版 33页
[3]庞薰琹《工艺美术事业中的几个问题》 《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轻工业出版社 1986年版 15页
[4]庞薰琹《论工艺美术》 轻工业出版社 1987年版 34页
[5]庞薰琹《论工艺美术》 轻工业出版社 1987年版 11页
[6]庞薰琹《论工艺美术》 轻工业出版社 1987年版 142页
[7]庞薰琹《工艺美术问题的探讨》 《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 轻工业出版社 1986年版 6页
[8](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 陆扬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版 14页
[9]罗钢等主编《消费文化读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539页
[10]庞薰琹《在苏州丝绸工学院讲课摘录》 《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 轻工业出版社 1986年版 69页
[11]庞薰琹《再论工艺美术》 《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轻工业出版社 1986年版 20页
[12]庞薰琹《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81界毕业生成绩汇报展引起的感想》 《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 轻工业出版社 1986年版 49页
[13]庞薰琹《论工艺美术》 轻工业出版社 1987年版 142页
[14]庞薰琹《工艺美术事业中的几个问题》 《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 轻工业出版社 1986年版 16页
[15]庞薰琹《应该重视工艺美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庞薰琹工艺美文集》 轻工业出版社 1986年版 44页
[16]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39页
[17]庞薰琹《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9年版 4页
[18]庞薰琹《传统与创新》 《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 轻工业出版社 1986年版130页
[19]庞薰琹《应该重视工艺美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轻工业出版社 1986年版 45页
[20]周爱民《庞薰琹艺术与艺术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180页
[21]庞薰琹《论工艺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 《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 轻工业出版社 1986年版 2页
[22]庞薰琹《论工艺美术》 轻工业出版社 1987年版 63页
[23]庞薰琹《工艺美术问题的探讨》 《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 轻工业出版社 1986年版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