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观展 | 现代坐标:庞薰琹与阳太阳——纪念决澜社成立90周年特展 Part Ⅲ.
03 践行自我认同
“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是人类发泄情感的工具,‘主张’艺术家利用各自的技巧,自由地、自然地表现出各自的自我。”
——庞薰琹
“画自生活中来,有实感才能创意,才能进入高境界,其妙在笔外,这样的画品,就能得到真趣。”
——阳太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两位艺术家的拳拳爱国心此刻终有托付。再回首,二人的艺术风格已和决澜时期大相径庭。回顾阳太阳1933年创作的极具西方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风格特征的《烟囱与曼陀铃》,20世纪50年代后的作品转向以水彩画与国画为主,作品题材多表现桂林山水、少数民族生活,从现实中来。西方的风景画与中国山水不同,曾经是人物画、历史画等其他题材的陪衬背景,而非独立的画种,随着时间推移才有建树;而中国山水自古享有中国画坛重要地位,既绘天地,又抒心境,画景写意。在阳太阳的画作中,油彩变成水墨,开创性地将西画明暗阴影使用在国画中,让山水跃然纸上,增加了国画的空间立体感,一切错落有致,对洒脱的线条让画面超脱现实框架之上,达到真趣。
而在20世纪40年代,庞薰琹对民族民间工艺的收集与研究初见成效,通过将中国民间传统装饰纹样运用在现代设计中,将传统与现代审美创新集合,既传承、丰富了民族艺术内涵,又推动了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并出版了《中国图案集》和《工艺美术集》,教材沿用至今。“美术应和人民的衣、食、住、行相结合”影响了他创作的方方面面。他的艺术风格转变的价值,不仅仅是传统的回归,而在于站在现代艺术的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掘与再创作。作品摒弃了西方艺术对戏剧性叙事构图的追求,画面反而因为淳朴、真挚的写实所以鲜活灵动。
无论是庞薰琹还是阳太阳,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最终都回归故土,认同自我身份的本土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MODERN BEACON 作品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碧莲峰下
阳太阳
中国画 纸本
39cm×54.5cm 1962年
家属藏
[左]碧莲山道 阳太阳 中国画 纸本 36cm×26cm 1962年 家属藏
[右]碧莲秋晴之二 阳太阳 中国画 纸本 54cm×40cm 1963年 家属藏
“一个曾经流浪在异国情调的艺术境界中的画家,终于回到祖国的造型大地上来了!”——这就是把过去和现在串连起来的一根思想线索,也是我看了你的新作以后第一个观感。我好像发现了一种规律:当树叶儿从枝头落下的时候,总归要落在生长着它的树根的土地上。这当然不是什么新发现,但由于我和你在艺术道路上有着相同的经历,所以一触即发,恍然若有所悟。太阳,我实在为你高兴,我应当向你祝贺,祝贺你告别了青春浪迹,祝贺你赢得了白首还乡!太阳,我用这样的词句向你祝贺,你不会奇怪吧,你能够领略其中有多少关于历史曲折的感慨吧?
半个世纪已经过去,太阳,我们现在都是七十岁出头的人了。可是丹青不老,都还有那种“八十岁学吹鼓手”的精神,不管岁月蹉跎,一切从头做起。现在,伸展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中国人能够看懂的创作道路。从我们童年的记忆来说,这是自家门口的一条熟路,即使在黑夜也不用摸索。
你的作品使我感到亲切。太阳,这是我在写信的开头就说过的。如果亲切二字过于抽象,我就说,你所描绘的景象令我有“似曾相识”之感。我说“似曾相识”,不是因为我曾经看见过长江、曾经看见过碧莲峰……说实在的,你所描绘的长江,并不是我印象中的长江;而我记忆里的碧莲峰,也并不像你所描写的那样令人瞩目。我说的“似曾相识”,不是指自己曾经目睹的景象在艺术形象中的再现,而是指你作品中的意境对于我内心深处潜伏着的理想的揭发和印证。这不是唯心之谈,而是艺术形象和精神世界中本来存在的意识、想象、理想的不期而遇的巧合。
节选自蔡若虹
《青春浪迹白首还乡——给画家阳太阳的一封信》
[左上]剑池 庞薰琹 中国画 纸本 67.4cm×66.7cm 1984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左下]藤花 庞薰琹 中国画 纸本 65cm×67.5cm 1981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右上]塔 庞薰琹 中国画 纸本 67.3cm×66.8cm 1983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右下]平湖 庞薰琹 水墨画 纸本 66.5cm×65.8cm 1983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漓江放排
阳太阳
中国画 纸本
53cm×45cm 1972年
家属藏
纵观阳老中国画的艺术,我想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纯、朴、拙、简。有些画家画桂林画得太秀,可染先生画桂林画出一个“厚”来;阳先生的桂林山水,画出来了“拙”和“简”,但里面又有桂林山水的特征,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积累是达不到的。阳老的画还有纯,纯得很天真。什么叫“道”?“道如孩儿”,很纯,很天真,阳老的画确实是“道如孩儿”。有一句话,叫“自我表现”,阳老的东西不是。他是自然流露,这比“自我表现”更上一个层次,因为“自我表现”里面有作秀的成分,而自然流露比较纯。阳老作品里的朴,是反映了他们走过来的那个时代,画中有那个时代的气息。
赵立忠在“阳太阳世纪艺术”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左]巫江出峡 阳太阳 中国画 纸本 46cm×69cm 1979年 家属藏
[右]家乡莲池(册页之一) 阳太阳 中国画 纸本 35cm×46cm 1981年 家属藏
清风楼
阳太阳
中国画 纸本
152cm×95cm 1981年
家属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也给老画家阳太阳带来了新生,焕发了艺术青春,他虽已古稀之年,却老当益壮,精神矍铄,先后担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院长,广西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广西副主委、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美协副主席和广西书画院院长等职。他在繁忙的行政工作和频繁的社会活动之余,仍抓紧时间深入生活、写生作画。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完成了大批创作,充分反映了他在艺术上可贵的坚持探索,不断进取的创造精神。
这一时期阳太阳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向中国画回归,主要从事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他所作的中国画以写意山水为主,兼及花鸟、人物。无论是尺幅小品、丈二大作或满壁巨制,都匠心独运,重视意境,讲究气韵,以构思镇密、笔力稳健,墨色苍润和富于诗意见长。而且,他不拘泥于传统,章法、设色都善于融进西法,使作品饶有新意,雅俗共赏。其主要作品如:《清风楼》《象山境》《帆》和《漓江览韵图》等。
节选自周楷
《风雨漓江八十载——为“阳太阳从艺七十年纪念”而作》
[左上]山林层染 庞薰琹 水墨画 纸本 66cm×66.5cm 1983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左下]赴川停车李家河 庞薰琹 水墨小品 纸本 29cm×31cm 1982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右上]山涧石桥 庞薰琹 中国画 纸本 52cm×67.8cm 1984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右下]敦煌小路 庞薰琹 水墨画 纸本 45.5cm×33cm 1983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象山晨韵
阳太阳
中国画 纸本
145cm×368cm 1997年
家属藏
阳老作品,清润疏秀,设色淡雅,至晚年重趋坚实峭利,别有风韵。早有“阳氏山水”的称誉。“阳氏山水”亦有清石涛那种“清朗爽利,光明洞澈”的气质,石涛说:“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阳老也说过:“画自生活中来,有实感才能创意,才能进入高境界,其妙在笔外,这样的画品,就能得到真趣。”的确,画家有了真情实意,那生花之笔,才能纵横自如,“脱胎于山水间”。阳老又说:“艺术的时代性与永久性是不可分的,只要我们能代表时代,这作品就是时代性,也就是永久性。”这种说法也符合石涛所主张的“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的精辟论点。
节选自江东《现代石涛阳太阳》
青松红棉图
阳太阳
中国画 纸本
80cm×152cm 1982年
家属藏
[左]向日葵 庞薰琹 水墨画 纸本 65cm×67.3cm 1984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右]一树枇杷 庞薰琹 水墨画 纸本 66.8cm×67.5cm 1983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我今年73岁,学画60年,现在还在学,是个老学生,也始终是个小学生。在作画方面,我喜欢变,60年来,一变再变。现在还在变,今后还要变。但是,有一点不会变,我是中国人,我画的画,不论用什么材料,不论用什么表现方法,也不论用什么表现形式,自己认为是中国画,是一个中国人的画。中国的艺术,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始终是在不断地变。越是遇到困难,越是要变。我喜欢北魏时期的作品,它敢大胆吸收外来的文化和地区民族文化,它敢于变。我喜欢隋代时期的作品,它好像在雷雨之后,风吹残云,初见晴天,有清新之感。我不喜欢盛开的花。唐代时期的作品就有点像盛开的花。就是唐代的作品,也是在变,盛唐不同于初唐,中唐不同于盛唐。
传统,是发展的,也是不断地在变。
但是,中国的艺术传统,万变不离一点,始终是中国的。
我相信,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艺术会来一次大变。
我相信,21世纪,会来一次特大的变。但是无论怎么变,中国的艺术传统还是中国自己的传统。一万年以后,也不会变。
庞薰琹《学画随感》,1979年1月于北京
MODERN BEACON 现代坐标 MODERN BEACON
扫一扫二维码
进入VR云展厅